还记得13年前,初看《猩球崛起》时的震撼。
当那个叫凯撒的猩猩,突然从口中蹦出了那句“no”的时候,Sir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那是被奴役者的终极反抗。
因为这种反抗,Sir一直对这个系列抱有好感。
只是没想到。
紧接着,这个系列就逐渐走向了衰落,从第一部的8.2分,到了最新第四部的6.4分,《猩球崛起》一部比一部口碑差。
甚至于这次的票房,也将将过亿。
△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截至5月19日22:30
可惜吗?
至少在Sir这里,是觉得可惜的。
毕竟这个系列啊。
所想讲的故事,远不止一个猩猩的成长史那么简单
猩球崛起4:新世界
Kingdom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01
单薄的猩猩
开宗明义:《猩球崛起4》不值得花钱去看。
哪怕是想去看最新的动捕技术,想看大场面的观众,Sir都不推荐入场。
原因很简单。
即便以爆米花而论,它也不“好看”。
没错,外表上来看,《猩球崛起4》依旧很“漂亮”。
无论是大方向上的废土美学
主角猩猩诺亚出发的丛林,苍天大树呈现出怪异的塔的形状,大概因为多年前这里曾经是高楼大厦。
还是细部的毛发与光影
开篇一场掏鸟蛋的动作戏,是特效猩猩动作、表情与跟镜头灵活的技术秀。
你不会觉得这是特效做出来的。
反而会不自觉地产生错觉:这大概就是真人套着猩猩外套,在实景里演出来的?
这是好莱坞特效水准的牛逼之处。
但问题是。
再“真”的特效,如果没有一个及格的剧情,也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请您欣赏》。
看看风景可以。
但看两个半小时的风景,至少Sir是吃不消。
一个词:困。
这一部《猩球崛起》说的是前任主角凯撒死后几百年的故事。
相当于是重开了个副本。
它与前作有那么一点点的关联,但不大。
这本是好事,毕竟,全新的故事全新的时代,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叙事空间。
只是没想到。
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是,它把宫崎骏变成了迪士尼,居然走到了“少年成长”那一套老掉牙的叙事模版里去了
主角猩猩诺亚作为族长的儿子,性格柔弱,不被承认,年轻气盛却胆识一般。
直到一次蒙面猿族的突袭,长老与战士们被杀而其他人被俘虏成为劳动力。
诺亚终于觉醒,和凯撒崇拜者老猩猩拉卡、城府深的人类女孩梅组队,开始了一段消灭蒙面猿暴政、世界属于驯鹰族的反抗行动。
怎么说,这种为了爹的认可、为了领域自主权反抗暴君的结构真的太过常见,我好似在看猩猩们演绎的一场“封神”。
而且是合家欢的那种。
△ 少年王的标配:即使是猩猩,也要骑马踏过原野和禁地
只是俗套吗?
也不。
这一部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故事里的猩猩们,人设和动机转变都太过标签化。
以至于就算用封神来比喻,故事里的角色也逊色不少。
比如猩猩“姬发”(诺亚),过于伟光正。
获得勇气和金乌承认的方式几乎都是通过发表《我的族群信仰》的演讲,如果猩猩中能够评出一个政委,那诺亚可以摘得桂冠。
或者反派“纣王”(猩猩塞撒)。
简直是是蛮力入脑的无趣反派,甚至没有妖孽和玩弄人心的点。
如果说前作的凯撒猩猩是像人、又偶尔有些高于人类的光芒,那么这部《猩球崛起4》则一下子进化成了单薄的纸片猩猩,属实是叙事厚度被二向箔击中了。
以至于看到最后Sir都不明白。
不是说好莱坞有制片人制度吗,这么俗套又单薄的剧本到底是怎么通过拍摄的?
难道,AI真的占领好莱坞了?
02
危险的人性
当然,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说,在当下的环境里,它也试图触摸到一层反思。
是的。
表面上,电影说的是猩猩之间的族群战争。
可事实上。
本作依旧铺设了一条值得咂摸的暗线
人类。
影片在尝试着发问:
当人类成为被凝视和奴役的对象时,他们会为了争夺自己文明的话语权诱发多少兽性?
什么意思?
有人觉得电影的反派是猩猩,但忽略了的是,在这个故事里,其实那个共同完成任务的人类主角梅,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反派”
电影中的人类,一开始就是以“兽”的形态出现在眼前的,电影用声画来表现了猩猩视角下的“哑口族”。
由于近乎灭绝人类的流感病毒肆虐,人类智商退化,也丧失了语言能力,他们成为猩猩口中“比猪还要,只能捡垃圾吃”的低等族群。
下贱
而诺亚和拉卡捡到人类女孩梅的时候,梅闹出动静时,音效配的,却是野兽嘶吼的画外音。
这说明了什么?
对于猩猩来说,人类,此时才是真正的野兽。
《猩球崛起4》有意思的地方也正在这里:
故事中的猩猩,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着人类文明被自然吞噬以后,折射出来的不同的人性面向。
于是。
随着影片真相的揭露,主角猩猩诺亚对人类的看法转变,经历了从俯视到平视,再到隐隐的敌视三个过程。
一开始,猩猩排斥人类的气味。
脏污,血腥,沾着人类气味的布料比本尊更早作为人类的线索出现在电影中。
后来。
诺亚和梅经历了关键的一幕,在月光下人类遗弃的天文望远镜中张望,因为看见了不可名状的未知而落泪。
这种对于进化、探求的渴望,让猩猩与人产生了共情,猩猩相信人类身上也有被启蒙的文明之光。
但越往后,越凸显人类虚伪的一面。
当诺亚递出信任的橄榄枝时,人类却没有同等交付。
为什么?
因为梅身上,始终保有着“曾经的世界之主”的强大自我意识。
她用缄默和隐瞒把自己包装得无害,但,等到了昔日的科技堡垒中,一种隐隐的、对猩猩同伴进行话语权的掠夺就展开了。
一个例子。
她在堡垒里的探索时,你会发现她异常游刃有余,但问题是,她的猩猩同伴呢?
他们在这个新世界惶恐不堪、战战兢兢。
而梅。
却一直没有回头。
所以你看。
电影中的人类,似乎在反复踏入同一条名为“自私”的河流。
前作中,是人类对科技的滥用引发了这场灭绝灾难,但是在本部中,对科技的执迷依旧是人类一意孤行的根本。
他们自我迷恋。
他们对“非我族类”用完即弃。
他们始终保存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
而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到底谁更像人?谁又更像兽?这些界限模糊的摩擦,似乎成了电影最终可以咂摸的点。
03
曾经的开拓者
是的,“猩球”系列之所以几十年来一直在科幻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并非是因为那些虚构的大场面,也不是因为有多么了不起的特效,而在于
它一直在以猩猩的视角,反思人类。
举例来说。
早在60年代的《人猿星球》,就已经把“反思”当做了核心,纵使当时只能用粗糙的化妆技术和单一的海岛场景去还原“猩球”,但那完善的猩球小社会也给了当时的观众足够的震撼。
尤其是最后一幕大揭秘。
舰长跑回宇宙飞船,企图回归地球,却发现一座巨大的自由女神像卧在海边
原来,所谓的异星是被人类一味的征伐暴力所摧毁的家园。
舰长彻底绝望,他跪倒发出诘问:“你们把地球变成了什么模样?”
而这种犀利的诘问情绪也蔓延到了续集。
新主角领悟到原来无论是人类还是猿类,世界的争斗与狭隘都是一成不变,最终按下了让地球毁灭的按钮。
60-70年代,冷战情绪蔓延,身处核威慑之下的知识分子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观察用寓言的方式做出警醒。
当时BE结局就像无解的政治难题一样,带着对文明信仰轰然倒塌的惨烈。
而最新的一部呢?
没错,如前所述,它也有反思。
可碍于迪士尼般的剧本,它所做的反思往往只是蜻蜓点水。
比如,如何对待“非我族类”这件事。
可以注意一个细节。
当人类群体出现在水边的时候,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斑马,这是一种以“融合”为特质的生物。
电影的表达似乎也在于此。
就像电影中的“坏猩猩”是采取传统的以暴制暴奴隶制的蒙面猿,真正能够最终掌握权力的好猩猩,是本身就致力于两个种族共存与平衡的驯鹰族。
它试图在说,只有和平与融合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没错。
很政治正确,似乎也没有什么好批评的。
可问题是。
这样政治正确的融合理念,是否又与前面提到的,对于人类自私的刻画产生了冲突?
而同时。
当这样的融合理念只存在于一种道理式的“宣讲”时,试问,又有谁真的能够感同身受,并坦然接受呢?
人们甚至会诘问。
既然人类如此自私自利,猩猩又为何要千方百计地原谅和接纳他们,并与之融合?
这是不是又是另一种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
所以说啊。
真正赶客的其实并不全是一个俗套的故事。
我们所失望的。
更多地因为它囫囵吞枣般地照搬一些流行的经验与表达,以至于,哪怕是自相矛盾也不自知。
这是创作上的敷衍。
当然。
你可以说时代不同了,这样的做法只不过是顺应当下罢了。
就像《人猿星球》展示的一次次世界观的刷新,对社会的犀利讽刺,那时候,科幻电影的态势也是不断用高概念刷新自我,进行开拓的。
而《猩球崛起》前三部变成了一个传统的英雄史诗的架构,但那时,传统的英雄价值观仍旧能鼓舞人们、足够可信。
而到了如今。
在这个意义缺失,只剩旗帜的舆论环境里,《猩球崛起4》如同现实一样,故事的分量,也只能被流行的口号所替代了。
但Sir还是很可惜。
毕竟,我们这一代观众会始终记得,一段传奇,应该是从自我反思、积极向外的勇气开始的。
就像诺亚走出禁地的洞穴。
这需要走出种族壁垒、挑战自我认知,才能走向更大的世界。
而不是说。
去顺应所谓的某些时代潮流,做一些“正确”的事。
当“反思”的环境逐渐消失。
所谓回归。
恐怕也只能是停留在历史的洞穴前,自我感动罢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就是涂怡乐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以上就是关于【好莱坞又来捞钱?火遍全球半世纪经典被毁,中国观众这次不买账了】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26515.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