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如果你路见不平,会拔刀相助吗?

如果做出正确的决定要付出代价,你还会坚持吗?

如果法律的权威和情理的期待背道而驰,真正的公平正义要如何抵达?

以上种种,在电影《第二十条》里,都可以找到讨论空间。

今年春节,她姐走进电影院看的第一部,就是张艺谋导演的《第二十条》。

这一次,在一个关于正当防卫与公平正义的故事里,重新理解了法律与道德的平衡。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第二十条:正当防卫

片名《第二十条》,指的是我国刑法的第二十条——正当防卫。

这个名词我们都很熟悉,指的是在制止他人不法侵害时如果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损害,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电影以检察官韩明(雷佳音饰)鸡飞狗跳的生活为圆心,延伸出三个关于正当防卫的案件。

也是围绕着这三个案件,电影完成了对“第二十条”的剖解。

第一个案件当事人,是韩明自己的儿子韩雨辰(刘耀文饰)。

他在学校目睹校园霸凌,出手制止,随后打伤了对方。等到叫家长才知道,对方是教导主任的儿子。

因为韩雨辰拒绝道歉,对方家长去派出所报案,正值高三的韩雨辰面临行政拘留。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第二个案件,是个已经结案的“历史遗留问题”。

公交车司机张贵生(杨皓宇饰)多年前制止车上的性骚扰事件,被殴打后还手反击,导致小流氓受伤。而他也因为故意伤害罪被判入狱三年。

出狱后,张贵生不断上访,想要讨回公道。而韩明作为多年前宣判的检察官,要防止他去上访闹事。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第三个案件,贯穿电影始终。着墨最多,情绪最强,也最让人揪心。

聋哑女人郝秀萍(赵丽颖饰)和丈夫王永强(潘斌龙饰)为了给女儿筹集医药费欠下高利贷,之后被恶霸长期霸凌欺辱,不堪忍受折磨的王永强在恐惧之下失手捅伤恶霸并致其死亡,面临故意伤害罪的指控。

韩明和同事吕玲玲(高叶饰)是负责调查案件的检察官,也在情与法之间摇摆不定。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三个案件环环相扣,有喜剧性的家长里短,也有内核严肃的人文关怀。

而令她姐惊喜的是,电影中三个主要女性角色,都未落入工具化扁平化的模板,而是每一个都延伸出了丰富的内核。

女检察官吕玲玲,从始至终都是正义的化身。但这样一个正义到几乎成为所有人对立面的角色,却并不执拗刻板。

她生动,锋利,会铿锵有力地喊着正义公道,也会红着眼圈咬紧牙关守住底线。

那些原本生硬的法条道理,从她嘴里说出来,就显得无比确信和可亲。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听障母亲郝秀萍,无法开口也无法听见,但痛苦震耳欲聋。

作为受害者,她的行为不降智不拧巴,有着底层坚韧的属性。她也不是一味等待救赎的傻白甜,而是用自己的绝望悲嚎,唤醒了大部分人的良知。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而作为一部由喜剧外壳包裹的现实题材电影,这一层喜剧元素,几乎全部由马丽饰演的李茂娟包揽。

马丽在电影里贡献了极其生活化的演技,也用无数个润物细无声的喜剧表达,让观众时不时地收获欢笑。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拌嘴扯皮的嬉笑怒骂消解了严肃沉重的氛围,电影也在连珠炮似的唾沫横飞里,输出了最核心的表达: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难道不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吗?”

“李茂娟是典型东北女性”

事实上,李茂娟是最让她姐共情的角色。

就角色设置来看,李茂娟其实是个很容易被刻板印象裹挟的女性。

她是个家庭主妇,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客厅厨房就是她全部的生活区,每天忙忙碌碌,看起来似乎不太讨喜。

但这样一个角色,却被马丽注入了无限生命力。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电影里,丈夫韩明说她是家里的顶梁柱。

没有比这更恰当的评价了。

一方面,她像一个永不知疲倦的陀螺,张罗着家里的各种家务。大到一日三餐,小到给饮水机换水桶,一切都要靠她完成。

另一方面,她也是小家里情绪的承接者,是护着丈夫孩子的主心骨。

与此同时,她还不吝惜于向外界发送善意,用女性特有的坚韧和共情,化解着周遭的苦楚。

动图封面

她坚持自己朴素的道德观念,有着电影中其他角色都少有的同理心,在道德立场上一遍遍地追问答案;但同时,她也会在遵循道德准线的过程中陷入困境。

在儿子打人后,她先是担忧,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受影响;而等到真正见面时,又义愤填膺,一个拦不住就揍了领导。

于是,在这样啼笑皆非的反差里,一个风风火火又爱子心切的母亲形象,格外鲜明。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而电影里,令她姐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对郝秀萍母女的帮助。

当得知郝秀萍母女住在家楼下的小旅馆时,李茂娟甚至没问清楚对方是什么情况、参与的是什么案件,只听到“孤儿寡母”四个字就坐不住了,急急忙忙地收拾衣服零食下楼,大姐似的大包大揽地安置妥当。

后半段都要进拘留所了,她第一反应还是嘱咐韩明多去看看郝秀萍母女。

她是近两年影视剧中少见的母亲形象:辛苦但不苦情,奉献但不自怜,用蓬勃的生命力对抗生活一切琐碎。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带着这样的惊喜,她姐也有幸采访到了马丽,和她聊了聊李茂娟的戏里戏外。

马丽自己坦言,在塑造角色时参考了自己的妈妈:“脑子里会出现一个特别鲜活的形象,我就一直在想我妈说话的那个状态。”

而在东北女性和喜剧演员的双重身份加持下,马丽给这一角色增添了太多光彩。

首先,她自己就正义感十足,平时遇到什么事儿都会往前冲,即便遭受误解,也觉得无所谓。

“你不能说被误会了就不做一个好人了,那社会不就完了吗?”

另外,她也对角色有很强的信念感。

“我们东北女性骨子里的幽默在李茂娟身上体现得很丰富,而且她会用这种幽默的形式去化解各种突发事件。”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马丽塑造出的李茂娟是如此的真实可感,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妈妈、大姐、阿姨。

偶尔小心眼,会因为丈夫衣服上的一根长头发就兴师问罪;大部分时候泼辣锋利,凶完老公凶孩子,一家子人被拿捏得说东不敢往西。

但也最善良正义,会为了一句话就往前冲,会心疼孤儿寡母,会督促孩子做好人行好事,会永远把别人摆在自己之前。

正是这样富有正义感的母亲形象,才让愣头青儿子的见义勇为变得有迹可循,才让韩明在最后的觉醒变得顺理成章。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电影看到最后,相信你会和她姐有一样的感受:

与其说是韩明串起了不同案件,倒不如说是李茂娟穿针引线,在“小家”与“大家”之间维系平衡,在天理国法人情之间找寻公义。

马丽,顺其自然

作为一个母亲,在演绎李茂娟这一角色时,马丽也数次代入了自己。

她也会想,如果自己的孩子遇到类似的问题要怎么办,自己应该如何影响自己的孩子,自己要如何教育孩子守护正义。

“他现在上幼儿园我都在想,以后会不会被人欺负,会不会被校园霸凌,长大了跟人打架怎么办啊之类的,就很焦虑。”

但她能做的,也就是告诉孩子,要有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万一真被打了要还手。

这么看来,和电影里咋咋唬唬的李茂娟也是一脉相承。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而在成为母亲之后,马丽也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不一样。

首先,是变得更加柔软了。

以前遇事爱往前冲,东北大姐见义勇为的心熊熊燃烧,现在碰到类似的事情,会在心里想一想。

电影里,韩明受伤后,李茂娟训他:“你往上冲啥?你不想想我,不想想孩子?”

这样的情绪,在马丽自己身上也有。

“如果我没结婚没孩子,我肯定见义勇为第一个冲上去,但是当我变成了一个妈妈的时候,我可能就会犹豫。不光说是见义勇为这事儿,我甚至现在连坐飞机都害怕,有一点点危险系数都会抵触,因为觉得自己不能有意外。”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另外,她也更理解了顺其自然。

马丽很多次谈起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不光是这次塑造角色时不断地在脑海中预演母亲作为参考,在马丽的成长过程里,母亲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她的坚强、勇敢、乐观、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我的伟大的爱,让我成为了现在这样一个我自认为还不错的母亲,也帮助我成为了一个很优秀的演员。

这一切都来源于我妈妈,她在用她的魅力和力量影响我。”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所以,在被问到未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时,她的回答也与自己的母亲有关。

“我小时候我妈也没对我说你将来必须要怎么样,每个人的人生都由她自己来选择。”

和孩子相处,是一种顺其自然。而关于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想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未知。

所以马丽选择做好自己,用自己的人生来给孩子带来更多指引。

这是马丽在演员身份之外的另一重修行。

《第二十条》究竟想表达什么?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当然,演戏上也要顺其自然。

作为演员,她接戏的标准从未改变,要剧本打动人,或是导演能够让自己信任。只不过年轻时机会不多,走到现在,才算是“幸福来敲门”。

就像是这次和张艺谋导演合作,马丽说:“这是每一个演员的梦想。”

她抓住了这次机会,给家庭主妇李茂娟涂抹上更为缤纷的颜色,让这个看似平凡的角色,成为了离观众最近的角色,也成就了最普世的表达。

电影在最后有一句台词:“要用真正的公平正义,去回应每一个老百姓的诉求。”

李茂娟就承担了那个“老百姓”视角。

她是那个不太懂法律的普通人,她也是那个最懂得普通人艰难的老百姓。

在第二十条的模糊地带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李茂娟。

而当这部沉睡的法条被叫醒,你我,都可能成为那个司法进步的受益者。

这个春节,我最期待的电影就是《第二十条》。

换句话说,只要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都会去看,主要是为了学习他的镜头语言和宏大叙事。

但这部电影却非常的接地气,没有过往执着于镜头构图的惊艳,而是着力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把一个超现实主义的题材深入浅出的展现给观众。

《第二十条》说的就是刑法第二十条。法与不法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是正当防卫,什么是防卫过当,什么是互殴,什么是故意伤害,什么是公平正义。

这部电影里的一些案例,我曾经都写过。甚至很多经典台词,都在我曾经的文章中出现过,所以有种似曾相识,又有一种热血未凉的感觉。

雷佳音、马丽、赵丽颖、高叶、张译等一众老戏骨的疯狂飙戏,也让观众大呼过瘾。

所以我大年初一就带上高中的孩子去看了这部电影。电影结束后我们好久都没有说一句话,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他也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不是一笑或一哭了之,而是带给现实中的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什么样的反射,什么样的蓝本。

当我们所有人都选择冷眼旁观,都选择独善其身,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下一代?

法律的权威,来自于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很多时候,我们要的不是正确,而是正义!

所以老谋子的这部电影,是一部真正拍给老百姓看的电影,我强烈推荐。

01.

压垮弱者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

妻子在屋里被村霸强奸,如果恶与苦也分等级,这一幕绝对是让所有人血压飙升的最高级。

为了筹钱给残疾女儿看病,丈夫王永强找村霸借了高利贷,从此一家人便陷入了村霸一伙的长期霸凌。再一次被入室强奸后,妻子郝秀萍崩溃地打着手语告诉丈夫:“我想去死。”

那是怎样的形象啊,衣衫破烂,头发散乱,鲜血粘面,伤痕累累,明明已经绝望至极,却连一句表达绝望的话都说不出来,因为她是一名聋哑人。

看见这样的妻子,长期被霸凌的王永强忽然血性苏醒,手拿剪刀追出门外,打斗中,对着刘文经连捅16下,刘文经被送入医院生死未卜,而王永强则成了阶下之囚,等待判决。

古有云,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王永强交代了一个细节,刘文经的车上有刀,自己当时是为了制止刘文经回车拿刀,伤害自己和家人,所以才选择了先发制人。

监控只能拍到二人的争打场面,却无法拍到车里是否有刀,公安与检察院对于此案的主流观点,都认为是明确的故意伤害,只有检察官吕玲玲不这么认为,却又人微言轻,难以翻案。

案件侦办进入关键期,村霸家人绑架了郝秀萍的女儿,威逼郝秀萍在一份证词上签名,要求她“承认”自己是为了还钱而长期自愿与村霸睡觉。

郝秀萍知道,一旦签了字,丈夫就没活路了,但若不签字,女儿的安全又无法保障,她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自己去死。

她站在工地的天台上,拒绝了检察官伸出的手,毅然决然地一跃而下,瘦小的身躯,硬生生将楼下的汽车砸出一个大坑。

证人受伤,一根筋且不讨上司欢心的检察官吕玲玲被调离,但她却依然执着地问出了心底的问题:

“是什么让一个聋哑母亲,抛下残疾的孩子,抛下狱中的丈夫,选择独自去死?”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办的不是案,是别人的人生啊?!”

苦难无声,震耳欲聋。赵丽颖饰演的郝秀萍,不会说话,却用堪比地震的音量,把底层的真相送达了每个人的心底——压垮弱者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苦难,而是绝望

是被逼到悬崖却孤立无援的绝望,是别人相帮却力有不逮的绝望,是明明身为受害者却枷锁加身的绝望,是法律也无法拯救、唯有一死才能解脱的绝望。

02.

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否足够安全?

雷佳音饰演的韩明,是吕玲玲的同事,也是王永强案的另一名检察官。

仔细揣摩的话,你会发现,相比一直嫉恶如仇的吕玲玲,前期油滑怂包后期振臂一呼扭转全局的韩明,身上更具普通人的特质。

他的心路成长历程隐晦却逻辑分明。读大学时,他也是一名血气方刚正气爆棚的少年郎,会因为学长猥亵他的初恋而愤怒出头,他说,不是因为有多爱,而是因为心怀正义。

但这样的性格显然无法走上平坦通途,进入社会的他,进入检察院工作,却仅仅是挂职,协助初恋吕玲玲办案。而就连这个挂职的机会,也是他用尽了心力才争取来的——

一个身着清凉的女孩在公交车上被流氓骚扰,公交司机挺身而出,打斗中将流氓砸成颅骨骨折,后获刑3年。出狱后,公交司机总是想要上访,却一次次被雷佳音安抚下来。

雷佳音翻着案发时的监控,一帧帧告诉他,哪一秒算见义勇为,哪一秒算互殴,哪一秒开始是故意伤害。司机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正是对这个案件的“平稳处理”,让雷佳音得到了上级的赏识,有机会来到上级检察院挂职。

或是身上的棱角已被磨平,这一时期的韩明成为了一个圆滑事故的中年小男人。在家对老婆唯唯诺诺,出门对领导点头哈腰,一边安慰工作不顺的前女友,一边用余光全身心关注着什么时候为领导开车门。

和万千普通人一样,他的理想很简单,家庭和谐,事业转正,至于其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尽管他小心翼翼地习得了这么多人情世故,熟背了这么多法律条文,依然过不好他的生活。

因为他无法判断下一个冒出来的恶人会以什么方式作恶,更不知道他会毁掉谁的人生、侵害谁的生活。如果,是他的儿子呢?

他的儿子韩雨辰,在校出手制止校霸霸凌殴打其他同学,却被立案,面临一生背负案底的困境。他与妻子想尽了办法,既无法说服儿子低头道歉,也不能说服对方家长撤案。

直至儿子再次被校霸派来的陌生混混打到一身伤,这一次,儿子乖巧地说,爸爸,我这次听你的,我没有还手。但这名长期与法律打交道的检察官却仍然束手无策,因为一来儿子的伤没有达到立案标准,二来校霸并未亲自出面,没有证据指证。

儿子问他,爸爸,如果有下一次,我还见义勇为吗?身为法律工作者,他应该回答是,但身为父亲,他却沉默了。

这是他前后态度转变的重要转折之一,或许他也在沉默中思考:

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根本无法安全。回旋镖迟早会无差别地打在每一个人身上。

03.

如果不改变,我们会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到下一代手中?

影片中一共贯穿了三个案件。

除了都与“见义勇为”或“正当防卫”相关,三个案件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都隐含了代际传承的深刻思想。

王永强郝秀萍是为给女儿看病,才找村霸借了高利贷,郝秀萍后来也是为了保住女儿,才选择了跳楼;

韩明为了儿子与张译饰演的教导主任反复周旋,而公交司机张贵生执着上访的动力之一,也是他女儿对于法治与正义的不懈叩问。

三个案件的内驱力,都与下一代有关。

这里值得重点讲述的,是张贵生的女儿。这个可怜的小姑娘,在父亲蒙冤入狱期间,母亲死在了为父亲伸冤的路上。无依无靠的她,时不时要受到那帮流氓混混的骚扰,更在学校受尽非议与嘲笑。

但她内心是倔强且刚强的,她对正义的追寻没有停止。在父亲坐牢时,她亲笔写下一封封上诉信,四处为父伸冤,在父亲出狱后,她又一次次鼓励、催促父亲上访翻案。

可叹命运弄人,在最后一次上访途中,张贵军被大卡车撞上,当场死亡。小姑娘最后的希望破灭了,她撕碎了自己过往写的所有上访信,颤抖着问检察官韩明:

“我父亲是坏人吗?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么办?”

这一刻,韩明再也无法向往常那样,侃侃而谈讲解法律和理性,他知道说服不了面前这个小女孩,也说服不了自己。

自己的儿子,因制止霸凌而处于困境;反抗霸凌者,因保护妻女而身陷囹圄;见义勇为者,因见义勇为而入狱,又因鸣冤而丧命。

此刻,韩明的思考同时也是所有观众的思考:

“法律应该让坏人的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的出手代价更大。不然的话,我们将把一个怎样的世界交给孩子?”

04.

如果追求正义一定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谁来承担?

影片里金句众多,而这一句,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词之一。

所有人都同情王永强夫妇,但同情在法律面前却说不上话。挡在公检法面前的,不仅是村霸家人频繁闹事讨说法的压力,还有先前无数相似案件的判例。

那些挺身而出者、见义勇为者、反抗甚至反杀者,无一不因“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而判刑。

少一拳便是正当防卫,多一拳便是故意伤人,当法律的边界不能清晰界定,当应激的大脑无法冷静思考,有罪与无罪的尺度由谁来把握?

要推翻王永强“故意伤害”的罪名,无疑就要推翻此前所有相同的判例,这对一个司法系统来说,是影响深远而后续又极为难以掌控的变数和局面。

那么问题来了,“正确的事情是有代价的”,但是能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做了呢?如果追寻正义一定需要代价,那么这个代价由谁来承担?

如果法律不作为,法律工作者不推动、不改变,所有人都安之若素独善其身,那么这些巨大的、无可估量的代价显然要由老百姓来承担。

这些老百姓,是王永强和郝秀萍,是含冤而死的张贵生和他孑然一身的女儿,是每一个被灾难挑中而无力反抗的人。

05.

每一条律法背后都是惨痛的教训。

影片名《第二十条》,出自刑法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艺术高于生活,却又来源于生活,每一条律法的背后,都是无数人真实又惨痛的教训。

2018年8月,昆山龙哥反杀案震惊全国。案发当晚,男子于海明骑着自行车下班回家,等红绿灯时,一辆宝马车强行驶入非机动车道,差点将他撞到。

接着,车上冲出一个名叫“龙哥”的白衣男子,一番争执后,龙哥从宝马车上掏出一把长刀,杀气腾腾冲于海明而去,不料打斗中长刀突然脱手,一直处于劣势的于海明见状,抢先一步捡起长刀,将龙哥反杀。

现场监控视频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关于“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的争论再次甚嚣尘上,让人欣慰的是,经过一番调查论证,于海明最终被判正当防卫,无罪释放。

国人闻讯,无不激荡雀跃拍手称快,皆称此案将中国法治进程推动了至少十年。

性质相仿的案例,还有2019年的校园反杀案。

2019年5月,湖南湘西吉首二中未满15岁的初二学生小蒋,被15名同学堵在卫生间拳打脚踢,混乱中,小蒋掏出折叠刀胡乱挥舞,鲜血顿时四溅当场,3人被刺伤,其中2人为重伤二级,一人为轻微伤。

此后,小蒋也陷入了影片中一样的困境,因为持刀反抗,小蒋从被害人,变成有争议的嫌疑人,在法院判其无罪后,检察院发起抗诉,要求以故意伤害罪追究小蒋刑责。

不幸的是,当时,《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尚未发布,检察院对“正当防卫”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刻板求全的固有经验中。

幸运的是,在《指导意见》尚未出台的大环境中,吉首市法院率先顶住了压力,将小蒋定性为“正当防卫”,判决无罪。

但即便如此,小蒋结局也依然付出了不可估量的代价。

案件审理3年,他在看守所羁押了近11个月,从看守所回家后,曾经的好学生再也无心学业,成绩一落千丈,最终选择辍学打工,在一家饭店做起了服务员。

06.

电影里,一个圆滑的、世故的、油腻的、唯唯诺诺的中年男人,终于重拾少年之勇,以破釜沉舟之心,跳入追寻正义的泥泞沼泽,成就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现实中,一个沉重的问题摆在所有观影者面前:如果有一刻,全世界的道理、法律、规则都站在了你所认为的正义的对面,那么你会站在哪边?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做两难的选择,正义,不该是压倒一切的追求吗?
此刻,你明白了吗?《第二十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是遇见霸凌时,有人能冲出去制止,是遭遇压迫时,不再走投无路,是他人有苦难时,你有勇气施以援手,是你遇到困难时,还有底气反抗不公。
是让孩子可以天真,让大人可以安稳,是让强者不作恶,让弱者不恐惧,是让好人能放心地做个好人,其他的都交给法律。
是为弱者鸣冤,是为苍生请命,是让儿时追逐过的勇气和正义,经年之后仍然可以无所顾忌的存续。
最后,感谢“费尽心机”的张艺谋导演,把一个如此严肃的话题裹上了一层可以在春节带笑服用的糖衣,在笑泪交织中深刻了思考,升华了格局。
也感谢雷佳音、马丽、赵丽颖、高叶、张译等演员的倾情演绎,让我们在电影中看见自己,看见凡人悲喜和法律、情理的博弈,看见我们内心对正义的渴求,原来从未失语。
电影结束,灯光乍亮,我见到一张张相似的脸庞。他们嘴边有笑,眼神灿亮,仿佛雨后天更青,皎皎映光芒,却又眼眶微红,泪痕莹有光,仿佛上善一滴,慈悲大汪洋。
空气中凝聚着一些什么人们心灵相通却又无法准确言说的复杂物质,那关于光、关于善良、关于正义、关于良知、关于希望。
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而一次错误的判决污染的就是整个水源。
我们的法律,不能只顾着正确,而忽视了正义。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10798.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新华娱乐的头像新华娱乐
上一篇 2024年2月13日 下午3:30
下一篇 2024年2月13日 下午3: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