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20世纪80年代,著名影星刘晓庆在一次会议上,偶遇前军统“大魔王”沈醉,二人展开了交谈。
没想到没聊几句,沈醉就说出了惊人之语:
“当年我下手快点,如今恐怕就没你了……”
刘晓庆听了大吃一惊,连忙追问沈醉这是怎么回事,没想到竟由此牵扯出了一段传奇往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刘晓庆一家又有着怎样跌宕经历?
一 、刘晓庆与母亲
纵观刘晓庆的报道,我们会发现鲜有涉及她母亲的内容。
一来是刘晓庆牢记母亲教诲,很少在外面提起母亲的名字;二来是她的母亲刘慧华非常低调,如非“必要”也不愿走入公众视野中。
她三次走到台前,都有原因。
第一次是在1981年,刘晓庆拍摄《潜网》之际。
当时她正要离婚,又有花边新闻缠身,差点放弃了自己的“演员梦”,是母亲给了她撑下去的力量。
1955年出生的刘晓庆,21岁就凭借《南海长城》一片火遍全国,她和小提琴演奏员王立“闪婚”了。
可是婚后没多久,两人的婚姻就名存实亡了,奈何王立不愿同“女神”和平分手,硬拖着不肯离婚,耗费刘晓庆很多心力。
第二次是刘晓庆“迈向阿坝草原”之际。
当时刘晓庆等人“明星组剧组”引发不少争议,有人笑她不自量力,也有人笑她自讨苦吃。
母亲就是在她最踟蹰的时候到来的,默默支持她,给了她坚持不懈的信心。
第三次是1986年,彼时的刘慧华已经退休了,特意来北京同女儿团聚。
此时的刘晓庆已经是国产影后,又主持了第一届春晚,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可是在感情上却风波不断——
因为刘晓庆和第二任丈夫陈国军苦熬多年才修成正果,谁曾想又闹掰了。
陈国军后来出了本《我和刘晓庆不得不说的故事》,里边个人感情色彩浓厚,许多描述较为夸张,可见两人分手不大“体面”。
刘晓庆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陈国军喜欢家暴”,一句话道尽苦楚不满。
尽管两人晚年“一笑泯恩仇”,相拥释怀,可年轻时两人可没这么洒脱。
在刘晓庆心境孤寂、倍感迷茫的时刻,又是母亲将她“拯救”了出来,可见刘慧华在刘晓庆的成长道路上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可能有人会问,刘晓庆的“父亲”呢?怎么不见他“出场”?
刘晓庆的亲生父亲,在女儿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弃母女俩而去了。
刘慧华就当孩子没这个父亲,取名字的时候让孩子跟了自己的姓,后来也坚决不让刘晓庆去找他。
至于刘晓庆平日里提到的父亲,一般都是指继父冉昌儒。
幸而,继父对刘晓庆视如己出,这才弥补了他父爱上的缺失。
只不过有一点让刘晓庆很“迷糊”,母亲从不提起自己的往事,也不让刘晓庆在媒体面前提及自己的名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 、刘晓庆偶遇沈醉
上面这个问题,一直压在刘晓庆的心底。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晓庆在一个会上偶遇了从历史中走来的人物,“大魔王”沈醉,才揭开谜底。
沈醉出生于1914年,早年间还是个热血青年,因为闹学潮被学校开除了。
后来去上海投奔姐夫余乐醒,逐渐走入戴笠和蒋介石的视线,历经复兴社、军统局以及保密局时代,策划执行了不少起刺杀,是人们眼中的大魔王。
1949年卢汉起义时沈醉“被迫配合”,紧接着就被移交给了军管会,接受改造。
1960年他作为第二批特赦人员之一,重获自由,也迎来了新生,此后在政协中工作,还写了不少书。
刘晓庆一开始没认出沈醉,只觉得这是个“很有精神的老大爷”,可是在看到沈醉的题字落款后,她当即惊讶地说道:
“您是沈醉?我看过您的书……”
此时的沈醉,身上早没有了早年的冷厉与压迫感,反而显得很和蔼可亲。
他是认得刘晓庆的,不过却不晓得她家里人是谁。
两人聊到这一块,听到刘晓庆舅舅和母亲的名字后,沈醉竟短暂地愣住了,许久后他才感慨道:
“原来如此,当年我要是下手快一点,恐怕世界上就没有你了……”
刘晓庆听到这话大吃一惊,不过也迅速意识到了,沈醉恐怕认识自己的舅舅和母亲。
眼见压在心底许久的问题有了解决的机会,她连忙追问起来,而沈醉则是娓娓道来:
“你看过《红岩》吗?里面就有你舅舅和母亲的故事……”
原来,当年沈醉负责搜捕重庆地下党,刘国定的叛变,导致沈醉得到了一份“地下党员名单”。
上面除了有江姐等人名字外,刘晓庆的舅舅刘渝民赫然也在列,沈醉当即下令,让特务和军警们前去他的住所抓捕。
然而,等这些人抵达的时候,屋子里已经空无一人了,而且任凭他们在周边怎么搜捕,都找不到刘渝民的踪迹。
沈醉在听完手下们的汇报后大怒:
“周边早已严密封锁,他能逃到哪里去?况且他又不是一个人,拖家带口你们都抓不住,真是一群废物!”
其实,刘渝民也只比特务们早一步得知消息,他那一大家子人之所以能逃出去,全赖在公路局工作的姐姐刘慧华的帮助。
刘慧华当时虽然不是共产党员,可是已经从事一段时间的党的地下工作了,利用职务帮了不少忙。
得知特务要抓弟弟,刘慧华当即给他套了件公路局制服,然后又取下了自己的公路局徽章,别到了弟弟身上,这下子弟弟就能大摇大摆地出城了。
至于刘渝民的家人和那些机密文件,也是刘慧华帮忙转移的。
在特务们忙着找“刘渝民”的时候,她装作遛弯,帮助弟弟一家人渡过了关卡,那些秘密文件也转移了出去。
不得不说,刘慧华心思缜密,事情干得也很漂亮。
可是她没想到,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沈醉后来竟然凭着些猜测就带人找上了门,差点杀了她!
三 、刘慧华机智脱险
眼看着时间不断流逝,抓捕刘渝民一家人的任务还没有任何进度,特务们也担心遭到沈醉责罚,于是苦苦想办法。
最终让他们打听到刘渝民有个姐姐,瞎猫碰死耗子,就这么汇报了上去,沈醉当即下令抓人。
可就在特务们气势汹汹找到刘慧华工作单位后,却被公路局局长熊哲帆给拦了下来,他神色不睦地问道:
“你们有什么证据,就跑到我这里抓人?我倒是要看看今天谁敢乱来!”
特务听到这话,面面相觑,一时间还真没有人敢动手,倒不是畏惧熊哲帆,而是怕他大哥熊克武。
这位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功勋人物,别说是他们,就连沈醉也不想得罪,可倘若不抓人,他们回去后又该如何交代呢?
最终,警备司令部出来打了个圆场。
不直接把刘慧华抓走审问,但是要软禁、监视她,为防止她逃跑不许她出门,为洗清她的嫌疑,平时收发的信件也一律要拆开检查。
此后,刘慧华就装作一个普通民众,除了日常生活工作什么也不干,特务把她叫去问话也是一问三不知。
时间长了,负责监视她的特务也就慢慢松懈了,刘慧华日常出门买个东西,有时候他们也懒得管。
谁曾想,某次刘慧华出去买东西,竟然许久没回来。
特务们这下意识到麻烦了,他们恐怕是漏了条“大鱼”,连忙向上汇报,并且展开追捕。
可不管怎么找都找不到,谁又能想到,刘慧华此时就藏在一所学校里呢?
俗话说“大隐隐于市”,莫过于此。
刘慧华就这么成了一名普通的老师,一干就干到了重庆解放,她后来鲜少提起自己的事情,以至于哪怕是女儿刘晓庆也不知道。
沈醉只知道当年刘慧华“跑了”,却不知道她去了哪里。
刘晓庆回去找母亲询问始末,才拼凑出了这个完整的故事,分别时沈醉还自嘲地说了句:
“幸亏当时下手慢了,要不然恐怕又要多一位烈士……”
这位早年有壮志,可惜误入歧途、蹉跎半生的老人,此刻神色上也带上了几分萧瑟之意。
刘晓庆为了不让气氛太过沉重,以开玩笑的语气同他说:
“是啊,要不然真没我了,不知道《垂帘听政》会换成谁来演呢!”
沈醉听到这句话,也不禁露出了笑容。
他就是通过这部片子认识刘晓庆的,两人之前也聊过这些,刘晓庆这是在劝慰他“要朝前看”。
事实上,“向前看”正是刘慧华教给刘晓庆的道理,也是刘晓庆不少次陷入低谷,最终走出来的力量源泉。
那么她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还有我们上面提到的“舅舅”刘渝民,这一家人后来又如何了?
四 、结局与思考
当年,为了暂避风头,刘渝民带着家人回到了巴县老家。
另一个大特务徐远举不知从哪里得知的消息,竟然派人来巴县抓他们。
幸好刘渝民保密工作做得好,其他人不知道他回来了,这为他赢得了再次转移的时间。
先是带着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躲进竹林,紧接着趁特务不备,刘渝民一家躲到了亲戚的家里。
后来转道回涪陵,其间还发生了一段惊险的故事——
孩子太小,经不起长途颠簸,刘渝民一家人就找了个滑杆师傅,一路来到江边,在即将行船的时候,刘渝民随口报了一个错的行船方向,就是为了防止特务们从滑杆师傅这里找到自己的去向。
后来特务果然顺着蛛丝马迹找了过来,迫使滑杆师傅说出消息,顺着线索去找结果没找到,回来还把滑杆师傅打了一顿……
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刘渝民的妻子感慨:
“当时很危险,幸好他做事果断麻利,才一直没被抓到。”
后来,刘渝民在中科院成都分院工作,一干就是许多年,直到2011年离世,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至于刘晓庆,她后来的经历宛若之前经历的复刻,事业上屡屡获得成功,感情上却一直不太顺遂,不过好在也算是找到了心灵归宿。
1991年,一个年轻人突然找到了剧组,说自己是“刘晓庆的弟弟”。
其他人不相信,可是看此人说得有板有眼的,还是把这个消息告知了刘晓庆本人。
见面之后,刘晓庆慢慢确定了此人身份,也找到了自己的生父。
不过,几十年未见,也实在很难说两人有多么深刻的感情。
再加上刘晓庆的母亲刘慧华极力阻止,刘晓庆和亲生父亲那边的接触并不多,只知道那是一位山西老人。
后来,生父突发脑出血,刘晓庆把他接到了北京住院,几个月的时间花费了不少钱。
刘慧华是不愿女儿对生父如此“关切”的,不过冉昌儒的劝说下,也就不管那么多了。
冉昌儒性格温和,说话也很有条理。
“孩子孝顺,这也是她的一份心意,作为父母怎么能阻止呢?”
其实,刘慧华和冉昌儒能走到一起不是没有道理的,刘慧华早年就从事地下党工作,冉昌儒同样也是如此。
而且他还是赫赫有声“双枪老太婆”手下的得力干将,解放后长期在高校工作,和刘慧华颇有共同语言。
两人走到一起的时候,刘晓庆还很小,才三岁左右,因此她小时候一直不知道自己不是冉昌儒的亲生孩子,还是学校里的老师问她:
“你怎么和妹妹不是一个姓呢?”
刘晓庆回家一问,才知道事情真相,然后大哭了一场,这时也是冉昌儒温声劝慰她,她才逐渐接受这个事实。
俗话说“生恩不如养恩大”,相对而言,冉昌儒在“父亲”这一角色上做得更好。
往事已矣,幸好有一些当事人的回忆,以及一些文字记载,我们才能了解到那些跌宕起伏的红色传奇故事。
也希望大家多多了解、长久铭记,将这些红色故事中蕴藏的宝贵精神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刘晓庆年近六旬不知生父是谁,母亲拒绝其认父》 青岛新闻网
《护送许云峰的老革命走了》 华西都市报
《我这三十年》 中国文史出版社
以上就是关于【沈醉偶遇刘晓庆,说:当年我要是下手快一点,世界上就没有你了!】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25442.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