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有一部多年前的老纪录片,曾获过《青年电影手册》年度纪录片大奖和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VPRO IDFA奖。
讲的是一对来自四川农村的夫妇外出务工,只为让在老家留守的一儿一女好好读书的平凡故事。
纪录片镜头冗长,一幕幕令人窒息的春运场景,瞬间把人拉回到十几年前。
片子从头到尾并没有动人心魄的故事叙事,只是一个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故事。但整个看下来,却触目惊心,如鲠在喉。
这部片子叫《归途列车》,当夫妇俩在广州的工厂里日复一日劳作,回到出租屋累到根本没力气说话,过年几经辗转,经过漫长的旅途和拥挤的人群,回到家却发现女儿非得辍学打工。
米粒妈隔着屏幕都感觉到无力。
我只有一双手,搬砖就无法抱你
影片中的主人公张昌华、陈素琴夫妇,来自四川广安区回龙村。夫妻俩为了让两个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不再走自己的老路,几乎是拼尽全力务工赚钱,只为姐弟俩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们一年到头在广州打工,把赚到的辛苦钱寄回老家,几年才能回去和家人团聚过一个年。
而留守在老家的姐弟俩跟外婆生活,跟父母的的交集只剩下电话里苍白的寒暄。
夫妻俩没有文化,跟孩子沟通也不得要领。他们在电话里除了聊聊学习怎么样,就不知道还能找什么话题。
好不容易回老家过年,在饭桌上也只会重复“爸爸妈妈那么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能干对学习无益的事。”
女儿张琴正是青春懵懂缺爱的年纪,她像很多同龄的女孩一样多愁善感,敏感叛逆。
因为学习成绩并不好,许久未见的父母只会聊学习,却丝毫不关心她除学习以外的任何心理动态,让她越发反感。
跟父母的关系冷漠疏离,情感上远远不如跟隔辈的外婆亲近。父母越是害怕儿女重蹈自己的覆辙,越要强调好好学习,张琴就越逆反。
当这种逆反达到顶峰,张琴决定辍学去广东打工。而这正是父母最怕的事。
当夫妻俩得知这个消息,妈妈愁得好几宿没睡着觉。他们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女儿要这样对他们。
不善言辞的父亲老张也只能连连叹气,夫妻俩实在没法眼睁睁看着女儿走自己的老路,于是几天之后,老张请假来到了女儿打工的工厂。
这是十几年来,父女俩第一次单独坐下来谈心。然而简单的寒暄过后,空气中只剩下生疏和尴尬。
父女俩其实根本就不熟。
劝告未果,小心翼翼的老张并没有说动女儿回去上学。他回到工厂,想让妻子通过电话劝劝女儿,可是妻子也不知道说什么,她说:
“哎呀她不想跟我说话就算了呗。”
虽然对于跟感情生疏的女儿沟通很发憷,但是她还是接过电话劝了又劝。经过夫妻俩的轮番攻势,女儿决定在年底回家过年的时候商量此事。
父母与子女的悲喜并不互通
转眼到了年底,三口人一起来到火车站,准备一起回老家。因为人流量巨大,又遇上了雪灾,所以他们和大量的旅客一起滞留在火车站,无法回家。
面对人头攒动的候车大厅,有人唉声叹气,有人急得大哭,可是张琴却显现出兴奋的神情。因为这个世界对她来说是新鲜的。
这个时候母亲又开始了她的说教:
“你还觉得好笑?咱们回不了家,人家都觉得这是遗憾的事,你还是没吃过苦。你想想你爸,你就觉得没什么好笑的。”
张琴听到这话无比反感,脸上的神情溢于言表。
苦等了五天,一家三口终于等来了回家的列车。几经辗转,他们回到了家。一见到外婆,张琴就高兴得抱住了她。而父母见到弟弟,又是张口闭口问学习成绩。
虽然弟弟学习成绩好,但是也跟张琴一样,产生了逆反抵触的情绪。他不愿意说这个话题,气氛变得非常压抑。
他的感受和张琴类似:长期陪伴的缺失,不应该一见面只关心学习这一件事。
弟弟说:
“我就是不想努力。”
妈妈接着说:
“农村的孩子就是得努力,不然就只能出去打工。”
这个时候,张琴开始在旁边阴阳怪气,说的话也不太好听了。见女儿对妈妈的态度很轻蔑,父亲老张忍不住开始教训女儿,积压多年的矛盾终于在这一刻大爆发。
争执中,女儿脱口而出一句脏话,老张冲上去动手打了她,父女俩撕打在一起。
撕打结束,一家人围在桌前吃年夜饭,许久的沉默,没有一个人开口说话。
弟弟沉默,外婆默默掉眼泪,良久过后,母亲终于开口说,女儿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她不会勉强了。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一个人来到庙里为女儿祈祷。而张琴踏上了离家的列车,来到了灯红酒绿的深圳,找了一份酒吧服务员的工作。
她彻底成为了一名打工妹,等待她的命运可想而知。
回到广州工厂的老张夫妇好像瞬间老了好几岁,备受打击的老张一连病了好几天,而妻子本来动力十足,每天连续加班都能撑下去,这时候却很容易觉得疲劳,只想早早收工回宿舍休息。
他们突然泄劲儿,没有了为儿女打拼的动力,一切都没有意义了,所有的付出都不再有意义了。
影片至此,压抑的氛围达到了极点。不善言辞的沉默的父亲,情感疏离的父女关系,叛逆的孩子和无望的前途,相互之间的不理解,米粒妈真的感受到了那种灭顶的无力感。
就像在归途的车站,夫妻俩为滞留而烦躁,女儿却莫名兴奋。父母与子女的悲喜并不互通。
他们的说教,让本就岌岌可危的亲情雪上加霜,他们拒绝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只顾着一路奔波前行,却忘了看脚下的路。
而孩子的人生中,真的不只有学习这一件事。当夫妻俩觉得最重要的事在孩子看来一文不值,孩子渴望的亲情,夫妻俩也是不以为然,局面就走向了不可调和。
对于张琴来说,父母给予她和弟弟的,除了疏离的关系,短暂见面时道德绑架式的说教,和意见不合时的暴力相向以外,再无其他。
沾湿了羽毛无法起飞
这部电影之所以沉重,是因为我们都明明知道,对于张琴姐弟来说,读书确实是逆天改命的最好途径,父母给她们安排的计划也是正确的,却因为沟通上的问题,情感上的疏离,就是没能实现。
眼睁睁看着一个花一般年纪的女孩子,再一次走上了父母务工的老路,再也无法起飞。
有时候教育孩子确实是这样的,当你觉得对的路,孩子就是不沿着它走,你怎么说,软的、硬的,她都不吃你这套的时候,真的会感到特别无力。
但就像千千万万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一样,老张夫妇几乎别无选择,他们只能运用自己有限的能力给儿女们尽可能多地赚钱,而童年陪伴的缺失,也几乎注定了有些留守儿童,会像沾湿了翅膀的候鸟,因为背负了过于沉重的压抑,而永远留在了浅滩之上。
米粒妈之前还给大家推荐过一个好看的纪录片:《三姐妹的故事》。
它也是讲几个四川的女孩,外出务工,几经沉浮的打拼故事。
她们有的跟丈夫远赴西藏开饭馆,累到严重风湿。有的把孩子留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带,爷爷没看住,直接让孩子走失了,就再也没能找到。
有的孩子天生敏感,每天哭哭啼啼,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也有的在寄宿学校卷生卷死,为了改命而刻苦努力,终于考上大学。
这些孩子面临的共同的问题,都是长期见不到父母,跟老人留守农村。而她们就像一群羽翼未丰的候鸟,只有少数人能够真的翱翔于天空,而剩下的人,终究没能飞起来。
张琴就是这样的孩子。
在父母出去打工,镜头切回老家的张琴时,有一个镜头特别触动米粒妈。
她在村子里一刀刀切着喂猪的野菜,犹如一头牢笼困兽。她对外界一无所知,身边没有人给她解释,也没人听她的心声。她唯一能得到的信息只是父母苍白的一句:
“千万要好好学习,我们那么累,都是为了你。”
而青少年本来就迷茫的内心,一旦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心理疏导,会很轻易地被人顺手一指,就走上一条不归路。
当女儿踏上了打工之路,妈妈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视力严重下降,体力也跟不上了,她决定回家陪伴儿子,照顾老人,留老张一个人在广州赚钱。
想必有了母亲的陪伴和关注,儿子的心理不至于像姐姐那样扭曲,潜在的矛盾,也会得到缓慢的弥合。
作为教育的试错成本,张琴支付的,却是她的一生。
教育永远都不只是苍白的说教,当我们只关注学习成绩,孩子一定会感觉到被忽视,而这种感受,极易塑造出一个缺爱的人格。
无论贫穷与否,请给他们足够的爱和关注。因为当逆反和冲动达到顶峰,矛盾无法调和,酿成的错是不可逆的。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以上就是关于【听说当父母的人都不敢看这部片:一路狂奔前行,却忘记看脚下的路】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26712.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