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比“先生”火?这锅汤煲得滚烫丨随笔

“小生”比“先生”火?这锅汤煲得滚烫丨随笔

当时,何猷君离我只有2个身位,但是不过十几秒,进来的人多了起来。那时,霍启刚进入了采访室,记者鱼贯而入,镜头麦标手机迎着霍推上去。十几平米的采访室略显拥挤,但并不妨碍我清楚看见何猷君,他身材不高,角落里不显眼,低头看手里的演讲稿,看样子是准备下半场的发言。

精明的媒体公关早就看在眼里,待霍启刚采访临近结束,一句“何先生,要不要和霍先生打个招呼”,何欣然配合,走上前邀霍合影。记者问霍启刚要不要分享一些演讲经验给何猷君,霍笑答“他很厉害,不用给提示,他是最强大脑。”天天跟媒体打交道,霍知道记者想要什么,但这一反应倒也自然真诚,不显做作。很快,社交平台“霍启刚何猷君同框”短视频“火”起来了,为这场论坛赚足了关注。

这是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现场来看,霍启刚在论坛上发言演讲时,现场摄像明显增多,何猷君发言紧随其后。无须回避,比起其他嘉宾,他二人无论是在线下会场,还是在线上舆论场,人气更旺,正所谓“小生”比“先生”火。不单这一场,整个“1+8”论坛期间,诸如“胡歌养了一只深圳猫”、“吴京续起了小胡子”、“常宏基变陈丽君迷弟”等等视频和图片,朋友圈刷着,恍惚间更觉世界碎片化。

也有可爱之事。以这场“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为例,听下来,观点敲打着脑袋。艺术家韩美林在演说中讲,即使科学再进步,有些东西是人工智能取代不了的,比如历史,比如绘画,比如审美。演讲甫一结束,一名嘉宾即发来笔记截屏,笔记认真扎实,还问哪里可以有发言全部版本,自己想要再细看。

在交流环节,美术家许钦松先生、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先生、作家葛亮先生就“共建人文湾区”展开对话,接送嘉宾的司机谢师傅见缝插针在旁听着,他告诉我,林馆长讲侨批前世今生,很接地气,说出了旧社会中国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眷恋,葛先生讲中国文化的传承,很有启迪作用,葛先生那句“固步自封不等于传承,凭空捏造不等于创新”,讲得可真好。

在“霍启刚何猷君同框”视频下,有人留言“豪门哥俩了,调侃最牛了”,有人说“他们互相礼让、谦虚、赞美,在他们身上看到更多的得体大方的气质”,有人则说“就是要把爱国又有能力的年轻人托举到舞台前沿”。而我则有机会与台湾作家杨渡多谈了一些,知道他当年的《南渡北归》许多记者人手一本,但却才知道他在潜心研究海洋文化,他告诉我“海盗才是决定台湾命运的关键”。

论坛上,香港城市文化研究者茹国烈的“煲汤论”颇为精妙,他讲:“文化是一锅汤……岭南文化、湾区文化,也是一锅汤,里面已有不同的材料,只要利用得好,提高温度,加以混合、发酵和累积,在11个城市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湾区文化能够很快熬成一窝精彩滚热的高汤”。

借用“煲汤论”,一场论坛或许也是一锅汤,“小生”也好,“先生”也好,或者“小生”其实是自己领域的“先生”,或者“小生”日后也会成为“先生”。大家来处不同、身份不同、领域不同,“汤料不同”,但在共同努力之下,无论线上线下,在听者中已悄然撒下种子,“加以混合、发酵和累积”,也许在看不见的某处,在想不到的某天,嫩芽将破土而出。

嗯,我下单买了杨渡先生讲航海的两本书。

5月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机遇湾区”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作者丨员霞,深圳卫视直新闻特约主笔

以上就是关于【“小生”比“先生”火?这锅汤煲得滚烫丨随笔】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28832.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Like (0)
新华娱乐的头像新华娱乐
Previous 2024年5月27日 下午1:36
Next 2024年5月27日 下午3: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