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美国。
一个孩子,爬上阳台,摇摇欲坠。
爱丽丝看到后,尖叫一声,赶紧跑去通知好闺蜜席琳
却没想到,晚了一步,孩子早已摔了下来,一地鲜血
痛失爱子,席琳伤心欲绝
和她一样伤心的,是爱丽丝的儿子,他们本是最好的玩伴
席琳和爱丽丝的儿子越走越近,她们彼此安慰
相比于爱丽丝,席琳更加善解人意,爱丽丝儿子的出现,抚平了不少席琳难以自拔的痛苦,这本是最好的疗伤
但爱丽丝却有些紧张,她的直觉隐隐感觉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
直到有一天,爱丽丝的婆婆晕倒在地,有心脏病的她,竟然当场去世。
这根本不可能,婆婆一直有按时服药,难道是药出了问题?
她跑到家里,翻箱倒柜,发现药已经不见了
难道,是席琳偷换了药?她之前是一名护士,能开到很多药
而此时,她正看到席琳对她诡异一笑,事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两个失衡的家庭在这一刻,似乎通过两场死亡,达到了某种诡异的平等
但两个女人之间复杂的故事,这才拉开序幕
以上这个片段,来自最近引进国内上映的美国悬疑片《母亲的直觉》,劳模姐杰西卡 · 查斯坦和安妮海瑟薇联袂出演。
这部电影改编自芭芭拉 · 亚伯的原创故事《仇恨背后》,之前更是被改编成法国悬疑惊悚片《亡命母侵》。
必须要说,劳模姐和安妮 · 海瑟薇贡献了精彩的演技。
安妮 · 海瑟薇无论是得知失子那一瞬间,脸部近乎失去控制的变形,还是失子一个月后,依然到学校来的那种强装镇定的木然,都被演绎到位
劳模姐则把那种假装正常实则神经质的紧张,身体的微微颤动,以及落泪到忍不住用手捧起眼泪的即兴,演绎得丝丝入扣
作为一部悬疑片,它的悬疑感在影院看还是能让人完全沉浸的。
比如高跟鞋在精致又空荡的屋子里回荡,你不知道这双鞋会带你去哪里,不知道这间屋子会发生什么,时刻害怕阳台什么时候又会再站上一个小孩
比如常常有第三视角,看到这对关系最好的女人互相凝望,时而带着欣赏,时而带着暧昧,时而带着嫉妒,可以说,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部悬疑片最大的悬疑
怪不得有网友说,一开始怀疑是一部姬片。
在电影里有一些镜头耐人寻味,哪怕不需要任何语言,你都能感受到其中情感的分量。
比如在孩子走后,席琳和爱丽丝的儿子,走在沙滩上,神色凝重。
潮汐一遍一遍吞噬沙滩,悲伤像有引力一般,一阵一阵涌向她们,时常浮现却无法抗拒
席琳和孩子不断向大海投去石头,就像是精卫填海,永远无法填满如海一般深不见底的悲伤
这一段没有任何面部近景,也没有任何煽情配乐,但那种失去的痛苦仿佛涌出银幕,让所有人全身湿透
这是一个有复杂情感的故事。
在这里必须要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那是 20 世纪 50 年代,彼时的美国,正处于二战结束之后。
男人忙于大刀阔斧建设国家,女人则在家做家庭主妇,这种关系是当时绝对的政治正确。
所有人在战后急切追求一种体面的中产生活,实现所谓的美国梦。
所以你会看到,在一个意外发生后,所有人都在假装正常。
妻子假装衣着体面,丈夫假装坚强上班,甚至连小孩都在假装懂事,在极端事件面前,连哭泣都是原罪都是不体面的
影片的中段,把中产阶级家庭那种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满目疮痍,疲惫失权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得不让人想起小李子和凯特那部《革命之路》。
同样是那个年代的故事,你可以看到男人和女人如何同时被一种规范异化,男人上着重复的班,女人只允许做那个最标准的家庭芭比,两人为了邻居眼中令人艳羡的实现了美国梦的惠勒夫妇而存在着
但最后,在那个郊外封闭的单一标准的牢笼一般的宅子里,他们最终在言语的机锋中彻底杀死了对方
里面有一场著名的吵架戏,他们几乎在狂风暴雨中撕裂了对方最赤裸最柔软的部分
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那个虽然平淡,但近乎于惊悚的结尾。
失去了艾波尔的弗兰克,落寞地坐在公园里。
在公园里玩耍的两个孩子,就在弗兰克面前荡着秋千。
两个孩子一前一后,竟那么像时针分针,一刻不停地催促着弗兰克,过着他并不想要的生活
在单一观念下,受害的不只是某个性别而是所有人,无一幸免,被困其中无法自拔寸步难行
这哪里是爱情片,这根本就是惊悚片
怪不得网友调侃,《泰坦尼克号》的杰克如果看到婚后这一幕,立刻沉海自杀算了
而在这样一种压抑的观念奴役的封闭的空间里,你能看到这两位女人关系的特殊。
最初,她们是彼此支持的。
当爱丽丝提出想要回报社做记者时,丈夫真诚且恶臭地建议:
如果你想写东西,不如给儿子的校刊写吧?
但席琳却说: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孩子可以交给我我帮你带。
这正是她们关系的特殊性。
真正深刻的关系是可以超越时代的观念的局限的,只因为我看见了你这个人本身的内里的需求,我不在意外在的所有标准,我只希望你可以成为你
这种看见是如此珍贵,难得,可遇不可求
这样关系的塑造就是成功的,它如此强有力回答了这两人之所以成为如此亲密的闺蜜的原因
但只可惜,后面两人的关系完全走形,且缺少细节支撑这种变化,导致最终落入俗套,让人大为遗憾。
(以下涉及剧透)
比如为什么意外一发生,席琳就像是带了刺一样,拒绝爱丽丝和儿子的见面,明明她们是如此要好的关系?
连看起来最和蔼的婆婆,在孙子的生日宴上,竟然对爱丽丝说:这是一个快乐的节日,你还是最好回避一下
发生了什么?
失去孩子的人怎么像有什么罪过一样,就不配和所谓健全的家庭在一起?
两个女人,因为要抢一个娃,而关系破裂?
但你们不是这样深刻关系的好闺蜜吗,为何关系急转直下?
我认为片中提供的爱丽丝精神敏感,童年缺陷这样的原因并不足以解释人物前后的断裂
这种突然产生的敌意,用母亲的 ” 直觉 ” 来解释,也不足以有信服力
更离谱的是,到后来,席琳竟然真的用药杀了爱丽丝全家
这一幕是有意思的,席琳把已经昏死的爱丽丝和老公,摆在一起看电视,像任何一对恩爱夫妻一样,颇有种 ” 既然你们追求这样的完美生活,那我就让你们死也恩爱 ” 的疯感
但为了一个娃,杀了邻居一家人,并且缺少强烈动机,人物也缺少纠结的挣扎说杀就杀,这多少有点为了反转而反转,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为什么总要塑造女人逼疯女人的故事?
怪不得网友调侃,这片之所以可以引进,是因为可见失独家庭对破坏社会稳定的极端具象,最好还是多生二胎,三胎
关于女性的困境,以及共同处在困境里女性之间的关系,在互相仇视之外,我们本可以有更多的想象
最经典当属《致命女人》里的贝斯和艾波尔。
一个是家庭主妇的正宫,一个是小三。
争夺男人的正宫和小三,比什么争夺孩子的闺蜜更符合刻板印象,简直是刻板中的刻板。
但本来抱着大战小三念头的贝斯哪里会想到,竟然在艾波尔身上看到了作为家庭主妇的自己曾经失去的梦想,艾波尔又哪里会想到,竟然在贝斯身上,感受到了久违的友善与温暖
她们一起经历了如此多的事情,她们彼此鼓励,彼此帮助,彼此理解
最终抵达彼此丈夫和情人都无法抵达的地方,那是荒芜的内心请进来的第一位客人
这不符合任何一种刻板印象和常规叙事,甚至道德应有的谴责,但当她们一次又一次彼此拯救对方于水火之中时,无人不动容
这种女性之间因为处在同一种困境下更能彼此理解,更愿意伸出善意的援助之手,那些彼此看见彼此照拂的时刻,是多么的珍贵
仇恨敌视之外,女性之间的关系,我们本可以有更丰富的叙述和呈现,就像贝斯所说:那是上帝不会理解,但上帝的妻子会理解的关系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28882.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