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楠带着他新拉的双眼皮和代表作来《歌手》炸场子了。
凭着一首 2002 年发表的老歌,孙楠最后一位出场,完全掌握了在场所有人的节奏。
后台休息区的歌手和经纪人们,一个个握紧拳头,皱着眉毛,沉浸在歌曲里跟着摇摆。
台下观众评审更是全程跟唱,全情投入。
一曲《拯救》唱毕,全场热血沸腾,起立鼓掌。
孙楠这次的现场,相比起总是排在英子前头的两位外国唱将,实力是完全不输的。
原 Key 不降调,靠唱功硬刚,他不止挤进了被外国歌手霸占的排行榜前两名,还替英子守住了华语乐坛的面子。
但有一丝缺憾的就是,这首歌曲中的一些小问题,比如轻微的拖抢拍、” 能让爱哎哎 ~” 和结尾的一串多余转音,还是凸显了孙楠一贯的审美缺陷。
不如今天浅浅当一下乐评人,聊聊兼具超强实力和古怪审美并存的孙楠。
要谈孙楠的唱功,就不得不提他的那副好嗓子。
谷建芬老师当年收孙楠为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嗓子。
机能太好,能把歌唱的技巧展现的淋漓尽致,毫无限制。
孙楠是国内少有,能够靠真声唱到 B4 的男高音。
向不了解音乐的朋友们解释一下,Do Re Mi Fa So La Ti 这七个音符根据顺序排列为 CDEFGAB,并以此顺序循环往复。
B4 的概念,仅仅比歌手们经常吹嘘的,唱到 High C 低半个音。
对于男歌手们来说,High C 是 C5,而 B4 则是它前面的那个。
用好理解的方式来讲,《死了都要爱》中最高的几句,大概就在 A4-D5 之间来回转换。
不少男歌手,能用混声(通俗讲大概是真假声结合)的技巧唱到 B4 这样一个高音区。
但孙楠可以纯靠真声就做到这一点。
11 年现场版的《盛世钟声》,长达 7 秒多的闭口音真声快颤,绝对是内娱男高音们梦寐以求的世界级黄金 B4。
但孙楠并不是偶然或者极限的某几句,才能唱到 B4 这个水平,连续密集的 4 组高音才是孙楠的擅长。
应该说,4 组高音是孙楠的舒适区,孙楠的大多数代表作,比如《不见不散》、《风往北吹》、《你快回来》等等大部分都在这个音域内。
他完全是能称霸 4 组高音的天花板级选手。
而本身机能就超越常人的孙楠,在技巧的支持下,他的声音更是被蒙上了一层金色的滤镜。
孙楠的唱法,声带闭合,咽壁用力收缩,咽腔变小让他本就明亮的声音不断在狭小的空间里撞击、反射,最终变得有一种金属质感。
听孙楠唱歌,仿佛是一把闪着银光的利剑,一句一句地穿透你的耳膜,直达大脑皮层。
再加上他强大的声带边缘化技术,丰富的高频泛音让孙楠的 4 组高音听起来比别人更高。
给人一种仿佛在听 High C 以上的 5 组超高音的错觉。
泛着金属光泽的音色、对高音的超强驾驭、以及他华丽的咬字方法,让孙楠相当适合一些金碧辉煌、大情大爱的歌曲,而他的代表作也恰恰都是这种。
因此,在那个芭乐情歌还没成为主流的年代,孙楠的内地一哥之名,绝不是浪得虚名。
又紧又实的声音,大开大合的唱法,在给孙楠带来坚定力量感的同时,也让他损失了一些细腻的情绪渲染。
或许是习惯了这样的处理方法,近十年来,孙楠在唱很多需要表达较多情感的走心歌曲的时候,都差点意思。
又或者说,听孙楠唱那些柔情走心歌,都奇奇怪怪的。
这其实源自于孙楠个人对歌曲的审美。
孙楠特别喜欢在唱歌的时候,给歌曲变速。
换句话来说,就是通过加速的方式强调某些词,从而导致该强调的地方弱化,该弱化的地方反而强调。
全能星战中,孙楠演唱的一首朴树的《那些花儿》,就是这样一种处理。
” 她们 ” 都老了吗 ~” 她们 ” 在哪里呀 ~
对 ” 她们 ” 强调,而不是对 ” 老了 ” 和 ” 哪里 ” 强调。
这种重音,带给听众的感觉,不是对过往的怀念。
而是让人忍不住好奇,” 她们 ” 到底是谁啊?感觉歌手恨得咬牙切齿的。
一首让人情感共鸣的抒情歌,一定是有强弱反差的,歌手通过这种时强时弱的流动感,帮助观众听出歌中强调的点。
歌曲的强弱处理,应该像是大海里的离岸流,在不知不觉中,一浪又一浪地,卷着听众沉溺在情感的深海中。
而孙楠对强弱的处理,就仿佛惊涛骇浪,每次都能在人企图向情感的海中游去时,Pia 地给听众致命一击,一下又一下,直到给听众拍回到无情的沙滩上为止。
而其实这个对 ” 她们 ” 的变速,来自孙楠的即兴创作。
这种即兴,带来的不止是变速,还有抢拍拖拍自由拍。
一首《无地自容》的 live,可算给孙楠唱嗨了。
一上来第一句 ” 人潮人海中 ” 就抢拍,努力的靠 ” 有你有我 ” 这句拖回来之后,也没能保持多久。
下一段主歌一开头,又连抢带拖,来了一句 ” 人 ~ 潮 ~ 人海中 “。
但这节奏随意的,是可以拿去当鬼畜的程度。
而且看乐队老师们完全绷不住的笑容就能看出,这节奏,乐队老师追的有多离谱。
这个视频还能显现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孙楠特别爱给歌曲加一些 ” 啊啊啊哦哦哦欸欸欸 ” 的转音。
整首歌曲开头的那段 “come on 来呀,呀啊啊啊哦哦哦 “,既没在拍子上,又没啥存在的理由。
除了能给孙楠一个炫技的机会以外,一定程度上,这段转音和陶喆鬼畜视频里那段 ” 哦啊啊诶诶 ” 没什么区别。
这段鬼畜居然唱的也是《无地自容》,而且孙楠也在场
当然,这种摇滚歌曲要的就是现场氛围,所以加上也无伤大雅。
但孙楠在走感情流的歌里,也必须加上这种 ” 啊哦诶耶 ” 的诡异转音。
比如经典歌曲《不见不散》,每次 live 他都能匹配不一样的转音点。
早期的版本,” 不见不散 ” 必须得唱成,” 不见炎 ~ 炎 ~ 不散 “,中间这个 ” 炎 ” 的数量,全靠孙楠当时唱的嗨不嗨决定。
多年后,孙楠终于改掉了在 ” 不见不散 ” 中间夹着转音炫技的方法,但是却开始了在一整句后面加语气助词。
在后来的版本里,”be there or be square” 后面就要加个 “Oh no”,也不知道是在否定些什么。
横跨将近 20 年的两版《不见不散》
这么多年过去,这个即兴加转音的毛病还是没变。
最新《歌手》里的 live,《拯救》到最后的尾声,他也要加上一句 ” 耶耶耶耶耶唔哦哦 ~” 的转音。
事实上来说,孙楠的这一系列即兴处理,包括转音和变速,都只是一种个人对歌曲的理解。
毕竟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孙楠的这种理解也不能算错。
它只是符合孙楠爆火的年代的大众审美而已,是早年辉煌的华语乐坛遗留的产物。
只不过现在,观众对歌曲的审美早就变成了少些没必要的转音,在大家都能理解的地方强调,少一点自由拍多点控制力等等。
孙楠惯常的那一套,不吃香了,也就显得老旧过时。
所以在现在的观众看来,孙楠就是牛里带着一股土气。牛来自于孙楠优秀的机能和扎实的唱功,这土的根源,仅仅是由于孙楠老旧的审美而已。
这次《歌手》孙楠的力挽狂澜,也与大众的审美有关。
在欧美流行的高音压制下,内娱早就习以为常的芭乐情歌,根本拿不上台面。
习惯了唱轻缓的芭乐情歌的歌手们,完全是在被欧美歌手吊打。
大众在被花式炫技的欧美流行震撼之后,也迅速改变了审美方向。
此时,一个有着超大声压超强 power 的歌手才是内娱挽救形象的关键,而孙楠刚好符合。
超出欧美歌手之外的,孙楠还有足够华丽的金属音色,和中文歌曲自然带给观众的共鸣。
这一切,完全能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忽略那些本就算不上最重要的审美小瑕疵,带给观众一种 ” 如听仙乐耳暂明 ” 的震撼。
孙楠演唱完台下观众都在竖大拇指
所以,孙楠口碑的转变,是完全能够预测到的。
但如果孙楠依旧不能完全摒弃他目前存在的审美问题的话,或许这种好排名保持不了几期。
毕竟一成不变的尖锐高音,带给人的审美疲劳,比走心的芭乐音乐要快得多。
但是还得说,《歌手》舞台上,华语歌手被欧美歌手吊打的情况,一定程度下是整个华语乐坛不思进取的体现。
在国外音乐不断繁荣创新,各种音乐种类都被玩出花来的同时期,华语乐坛还在深耕芭乐情歌。
真正当差距摆在大众面前时,观众们才恍然大悟,惊觉内娱要完。
与此同时,内娱新生代歌手资源枯竭,音乐创造力也在下降。
少有的几位广为人知的创作型年轻歌手,像毛不易、李荣浩、许嵩、薛之谦等等,还不是在芭乐音乐上越走越远。
所以说,华语乐坛或许不是保持不变,而是不断倒退。
否则,怎么到关键时刻,还需要找孙楠这种有瑕疵的老将出马呢?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32057.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