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ony Rayns
译者:陈思航
校对:易二三
来源:《视与听》
胡波这部内省而动人的影片,描绘了中国东北部小镇里无望的生活。导演胡波在2017年十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部影片也因此给现代中国电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大象席地而坐》并不是唯一一部探讨中国社会绝望之处的影片,但它将情感上的敏锐与精神层面的洞见注入了这一命题。相对来说,它对校园霸凌、勉强的亲缘关系、具有侵略性的邻里关系以及不道德行为的观察,就比较平凡无奇。
让《大象席地而坐》与众不同的原因,是胡波对个体疑惑与焦虑的深刻体认,以及他在自己那些复杂但可信的角色身上,使这些内心体认化作可见影像的能力。他能够将多线叙事串联在一起——这些叙事线本身带有发展成情节剧的潜质——并让最终的聚合体看起来像是某种近似于「真实电影」的东西。
《大象席地而坐》由四个主要人物相互交错的叙事线构成。这四个人物都在影片出现前的一组剪辑中悉数登场。
在画外音中,其中一个人物于城谈论的那只动物,为这部影片提供了名字。于城到一个公寓的房间里,与他「最好的朋友」的妻子寻欢。于城口中的「大象」,源于一则关于马戏团里的大象的故事,这头大象整天都坐在原地呆看着,一动也不动,即使有观众拿东西刺它也是如此。
后来我们知道,这则故事是于城从他那个「最好的朋友」那里听来的——出乎意料的是,那个朋友突然回到了家,问了问「门口的是不是于城的鞋」,就从窗户跳下去了。
于城很快冲出了房间,去看他的朋友是否真的死在了楼下的人行道上,接着他就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装作漠不关心。但是,当他死去朋友的母亲冲过来参加葬礼的时候,他又表现出了对她的关切。后来,他还责怪自己的前女友,认为如果不是她和他分手,他也不会去找朋友的老婆,朋友也不会死。
他的前女友对这一论点表达了它应得的蔑视,然后便走开了。但很明显,于城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开玩笑。他有两个典型的流氓跟班,不过他仅仅只是思想层面上的混混,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他说过脏话,或是做过任何暴力的事情。
他曾两次提及,自己鄙视弟弟于帅。不过当于帅因为受了伤(后来这伤被证实是致命的)进了医院的时候,他不得不因为亲缘关系做点什么。胡波想要表现的,无疑是在他那冷漠的面庞和冷静的行为背后,骚动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不过,这部影片的主要焦点不在于于城,而在于学生韦布身上。韦布与他那总是施加口头暴力的叔叔,处于一种长期的斗争关系。在影片前期的段落中,他就遭受了两次创伤性的冲击。
第一个冲击是,他发现自己的父亲并不像自己相信的那样无辜。父亲失去自己的工作,是因为他被卷入了一次受贿的丑闻之中;这件事出自恶霸于帅之口。
而第二个冲击是,当韦布挺身而出,为了从于帅的欺凌中保护自己的朋友李凯,使于帅受伤的意外事件。观众与韦布自己都知道,他并没有将于帅推下楼梯。
但他们之间确实发生了一次轻微的身体接触,在于帅倒地之前,韦布确实推了他一下——这足以让韦布开始害怕遭到指控和报复。所以,在影片剩余的时间里,他都在逃亡的路上。他首先从自己叔叔的公寓里逃了出来,然后决定跑到满洲里,去看看马戏团里的大象,但他并不知道关于这头大象的那个消极的故事。
很快,他就遭受了第三次冲击:他发现自己深爱的奶奶在睡梦中安详地去世了——这个偶然事件,让他失去了一个期望中的庇护所。此时,第四次冲击也即将来临:他会发现自己的同学李凯和他撒了谎。韦布与于城一样,克制了自己内心的困惑与悲痛。
这部影片并没有给这个男孩带来多少好运气,但他内在的力量与决心成为了这一情节的主心骨。从更大的方面来看,正是这一点让胡波的这部作品如此引人注目。
另外的两个主要角色也遇到了他们自己的问题,他们的故事也融进了影片复杂的情节线中。其中一人是意志坚强的女孩黄玲,她不经考虑地维持着与学校副校长的情事,部分原因是母亲在被丈夫抛弃之后和她建立的某种病态关系。
她理解韦布,很明显也喜欢韦布。毫无疑问,她尊重他在逆境中保持正义的行为。不过,每次韦布想和她谈心的时候,都要把她带到一个废弃的猴子园去,这让她感到有些厌倦。
后来,黄玲与副校长的事情暴露,副校长将责任都推到她的身上。作为报复,她用一支球棒打了老师,让自己染上了麻烦。这时,她才选择加入韦布的逃亡,和他一起到满洲里去。
另一个角色是王爷爷,他与女儿、女婿以及他们的孩子分享自己的公寓。当他的女婿催促他赶快搬进养老院,为自己的孙女腾出更多空间的时候,他感到非常震惊与悲痛。这个角色与于城的「手下」发生过冲突,也为韦布「提供」过他所需的旅费。
不过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他到养老院去查看房间状况的时刻——这个段落与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恋爱症候群》中的医院地下室段落一样,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胡波利用带有偶然性的次情节,将这些角色的故事线交缠在一起(比如那条走失的狗和它那好斗的主人的故事)。这些次情节不仅进一步渲染了险恶的环境,也加固了不同故事线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主角都曾有自己相信的人,但这些人都让他们失望了。每一个主角都得想方设法解决眼前的困难,但此后还有更多的问题纷至沓来。在不同的场景与环境中,于城与王爷爷都在反复思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苦难;王爷爷甚至警告韦布等人,他们自以为到别的地方去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但一切都只是徒劳。
死亡可以说是《大象席地而坐》的一个核心因素:在整个故事中有四个人死去,其中只有一人是老人。
可见这部影片的深层基调,无疑是苍凉的。但是从整体来看,《大象席地而坐》的口吻绝不仅仅是悲观的:它不断强调着斯多葛式的反叛、坚韧不拔的内心以及道德层面的质疑。因此,比起彼得·伊曼纽尔·高德曼的《沉默回声》(1965)等影片,《大象席地而坐》要显得更加动人。
即使这部影片的风格与技法都像是一部独立电影,但它实际上是由冬春影业制作的,这家公司由王小帅和他的妻子创立、管理(王小帅是中国独立电影的先锋之一)。
在胡波去世之后,他们将这部影片的版权交给了他的父母。在影片的结尾,这头总被人们谈论的大象终于出现了——在听觉上,而非视觉上。
在最后的镜头中,我们看到前往目的地的旅客,在一个车站停了下来。他们踢着毽子,周遭一片黑暗,大象的叫声回荡在我们的耳畔——顺带一提,这似乎是全片中唯一采用三脚架拍摄的镜头。我想,这吼叫声有着许多的解读空间,不过在我听来,这是充满了愤怒与反叛的吼叫。
以上就是关于【《大象席地而坐》有对个体疑惑与焦虑的深刻体认】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36618.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