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何以中国》:让观众看到更可感、更可信的文明图景

“《何以中国》是对数十年来考古成果的集成,也是对考古成果最好的转化方式,”6月26日,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何以中国》鉴赏对话暨《文运中国》启动仪式上,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高度评价了该片,认为《何以中国》可以让考古人、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更能感受到这段历史,并且认为该片在轮廓上给出了什么是中国的概念,包括地理上的中国、时间段的中国。

纪录片《何以中国》:让观众看到更可感、更可信的文明图景

《何以中国》鉴赏对话现场

2023年12月,由国家文物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出品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在东方卫视首播。《何以中国》以创新性的影像表达解读“考古写史”,通过追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探源“何以中国”。

纪录片共分《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王朝讲起,进而溯源至旧、新石器时代之交,见证中华大地的先民走向农业定居,组成家庭和社会,建立早期信仰与文化审美,开始五湖四海间的交流,形成区域古国和早期文明,开启夏商周的王朝时代,直至秦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该片播出之后获得业内外一致好评,被赞为“在全媒体文化传播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硕果”。

《文运中国》宣传片。(01:33)

=感悟文明起源发展的真

《何以中国》不仅以影像真实记录考古发掘的第一现场,还采用5G+AR、超高清8K等拍摄手段与电影手法,再现古代中国的重要场景,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

总导演干超回忆,纪录片的创作长达三年,上千人的创制团队探访考古遗址、博物馆等点位230余个,总行程超过4万公里,梳理学术资料共300多万字,脚本撰写字数达40万字。不但探索历史的中国,也见证了现实的中国,而思考自历史至现实的连接,正是“何以中国”的内涵所在。

何以中国所讲述的是中国大地上百万年人类史,1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的文明史,而8集之中至少一半的篇幅是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的史前时期,无论是万年前农业定居社会肇始,还是五六千年前,彩陶玉器传播当中所见的远距离文化交流,或者是四五千年前波澜壮阔的古国时代,乃至王朝时代的初始变迁,干超认为,都需要以考古学的探索发现以及考古学的眼光和方法去打开。

如何让观众在现场感受历史的风?“考古学透物件”的一个方法给了主创团队很大启发。

干超说:“一方面考古发现呈现了历史中的大人物大事件,让今天的人们得以了解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治理、社会制度、城市规划建设、高级制造技艺等方面的内涵。但另一方面考古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曾见于历史文献记载辽阔生动的基层社会。”

影视创新谱写和为中国考古学发掘和研究的成果本身是真实性的基础,还需要拍摄团队对历史场景真实感的营造,才能使观众产生代入感,进入考古学和纪录片人共同复原的古代社会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影像建构上,干超强调说:“《何以中国》设定了一个属于考古学科的目标,那就是复原古代社会,我们片中所使用的地图80%以上为首次的创作呈现,是由考古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和地图编审反复的核查研讨。我们自己统计了一下,每幅地图的平均的修改次数达到了32次,这样它不但成为视频的一部分,也具备了学术性。同时在上百位考古学家的指导下,我们根据遗址和文物为参照,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开展了大量复杂的复原实验,包括房屋搭建、仪式复原、青铜冶炼、甲骨锻造等等,总共在片中复原了叙事场景220处,服装2268套,饰品1500件,道具3600多件,做到了每一幕都有出处。”

干超认为,“纪录片人和考古人最大的共同点便是寻真。通过找寻文物的真,探索古代社会的真,感悟文明起源发展的真,观众就能看到更可感、可信的文明图景。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就会更深远一些,对我们的中华文化就会更多一分底气和自信,对千百代来成就今日之中国的祖先们就会更多一份温情,这或许就是一部又一部《何以中国》这样的作品将会凝聚成的时代共识。”

谈到做完片子的感受,干超说:“今天我们的世界所面对的议题,比如说人和自然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和世界的关系、和自我的关系,我们的祖先都曾遇到过,并且思考选择创造了自己的道路,而这些道路汇聚在一起,就成为我们今天中国人走的路。”

他回忆起2023年7月13日第三次登门拜访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时他说的话。那时,《何以中国》已经完成主体拍摄,严文明担任项目学术总顾问。时年91岁的严先生显得瘦削,话语仍掷地有声。

“他说,中国文明就是多元一体,持续发展。没有任何外力可以把中华文明推倒。我们中国人认识了自己的历史,应该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纪录片《何以中国》:让观众看到更可感、更可信的文明图景

《何以中国》海报

打破了文化传播的“口碑纪录”

《何以中国》自2023年12月9日起在东方卫视和百视TV等网络平台播出后,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一举打破文化传播的“数据量级”,创下了亿级体量的传播,在国内大屏端累计曝光超10亿人次,全网各端传播总量突破60亿次;在199个国家和地区触达1.5亿海外电视用户。同时,该片还打破了文化传播的“口碑纪录”,在腾讯视频、优酷、豆瓣等平台都获得高分和高反响,从考古学界到权威媒体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赞誉该片“有深度、有信度”“树立起了全媒体传播典范”“是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持续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极好教材”。

活动现场,与会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也都对《何以中国》给予高度评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赵辉表示,《何以中国》把上万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以非常概括、清楚的形式加以呈现,是这部纪录片的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所在。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助理、《何以中国》联合总撰稿人周繁文认为,《何以中国》中既有历史进程,也有具体而微小的故事;既有王侯将相,也有能够覆盖社会全阶层的各种人物,展现出所有人都参与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何以中国》将宏观文化和微观命运相结合,让宏大的文化主题背后也有了微观表达。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张意轩则围绕“好的作品要怎样留住更多年轻受众”作出了自己的解答。

目前,该片已入选2023年度文博行业十大热点事件,全国18家博物馆成为首批收藏《何以中国》的单位,并已启动国际版制作,将以多语种版本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活动当天,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Discovery探索频道拍摄制作的大型探访式纪录片《文运中国》也正式筹备启动。

纪录片《何以中国》:让观众看到更可感、更可信的文明图景

纪录片《文运中国》正式启动

据记者获悉,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一批礼赞山河万物蓬勃生机和呈现东方智慧的纪录片,也将陆续与观众见面——

《我们的国家公园》展现中国谋求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以及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东滩,鸟类的家园》全面展现上海崇明东滩重要的生态功能与价值,生动呈现上海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懈努力。

《梦行怒江》记录云南深处绝美秘境的自然地理与人文风俗,同时展现了上海对怒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方位支援。

《文运中国》通过两位外籍主持人纵横华夏千里的探访,以第一视角实地体验中华文脉的守正与创新,感受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第三季将延续伴随式的记录风格,为保罗·萨洛佩科徒步穿越中国的历程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对话东盟》从社会、经济、科技、生态、人文交流等五大领域,展现中国与东盟在过去30年的交往。

以上就是关于【纪录片《何以中国》:让观众看到更可感、更可信的文明图景】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45645.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Like (0)
新华娱乐的头像新华娱乐
Previous 2024年7月5日 下午6:35
Next 2024年7月5日 下午6:3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