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弗砷
上映一个月有余的《泳者之心》,豆瓣评分 9.0 ,问鼎今年评分最高的引进片。影片分线上映,排片寥寥,只有 17 个城市的大陆观众能在大银幕看到这部电影。
《泳者之心》是部女性主义体育励志片,讲述特鲁迪·埃德尔完成横渡英吉利海峡这个划时代壮举的故事。
《泳者之心》
影片片名《Young woman and the sea》,更应该被直译为《女人与海》,与海鸣威小说中那个一无所获却满载而归的老人一样,《泳者之心》的传主在一百年前那个对女性偏见更深的世界,独自与广阔无垠的庞然巨物搏斗,在原本只有男性主导的领域里打破性别垄断,并将男性保持的记录远远甩在身后。
短暂的荣耀过后,埃德尔很快在历史中消失,她未能获得持久的声名,也未能从此过上上等人的生活。
固有偏见的无形压迫像大海一样深不见底,也像大海一样随时可能吞噬任何一个挑战它的人。特鲁迪·埃德尔这个已经因为过于久远而模糊的名字,值得被永远铭记。
不过,《泳者之心》的高口碑,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埃德尔个人和对影片女性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抛开主题,就电影本身而论,《泳者之心》只是部平庸的流水线作品。
真实人物改编的体育励志片天然容易获得超出影片水准本身的评价。体育竞技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通常会与弱势群体压抑下的抗争结合,下位者地位扭转带来的情感释放,引发多重的感官刺激,而且为主角的成功赋予平权、觉醒等多层次的意义。
无论本片还是《42号传奇》《光荣之路》等励志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影片背后令人唏嘘的真实事件而非电影本身让观众折服。
迪士尼按电视电影标准制作的《泳者之心》,原计划直接上线Disney+,但看到去年年底类似题材的《赛艇男孩》的票房成功,转而打算借巴黎奥运会100周年的热度和女性主义的话题性,在院线公映。多说一句,《赛艇男孩》是一个乏善可陈的成功学热血电影。迪士尼的策略是,小规模分线放映积攒口碑,然后上线Disney+,备战颁奖季。
作为一个原计划在流媒体上线的电影,《泳者之心》具备流水线电视电影的一般特征,即严重缺少细节。
《泳者之心》很容易被拿来与去年的《奈德》对照。主题都是女性长距离横渡的壮举,两部电影的主角在横渡时面对的实际困难也相似:伤害自己的教练、有毒的水母群,偏移的航线,体能极限、方向迷失,但两部电影的表现方式南辕北辙。
《奈德》的导演拍过《徒手攀岩》和《泰国洞穴救援》,影片洋溢着爽快的写实质地,推进节奏同主人公性格一样,快言快语,雷厉风行。对于可能出现的困难,主角一一从技术层面预判和规避,已届64岁的主角,无论从专业性层面还是精神力量层面,都让人折服。
《奈德》
《泳者之心》则拍成了感情充沛的迪士尼童话。出身低微的善良主人公,先是懵懂地意识到自己非凡的能力,接着要努力摆脱心怀不轨的反派的压迫,再在朋友和亲人的帮助下挑战极限,期间每个配角都要有陪伴和引导主角的高光时刻,然后最后一段行程,必须要由主角克服心结,独自完成,进而主角完成华丽的蜕变,接受众人的欢呼和祝福。
这种叙事框架,迪士尼已经用过几十年。如同八股文章试帖诗,按部就班地填词造句,用不间断的配乐和恢弘的航拍镜头煽情,用注视远方的特写掩盖远方空无一物的事实。
虽然主角是埃德尔,但影片的几位女性人物中间,她是特点最模糊的一个。她最显著的特点,是由于听力问题而显得有些迟钝。
影片中,埃德尔非常依赖姐姐,搞不清自己身处的阶层和现实,无法独立做判断,经历一次次失败,从不能自立,逐渐开始认识身边的社会。迪士尼有意把她塑造成一个普通的女性,让普通观众代入这个角色,用她的眼睛带领观众观察那个遥远时代中女性的处境。
然而,埃德尔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童年时就展现了卓越的运动天赋,二十岁之前就连续几年统治世界泳坛,影片程式化的欲扬先抑带来了明显的割裂感。
片中埃德尔在不被任何人看好,甚至不被朝夕相处的教练看好的情况下突然异军突起,斩获一系列世界纪录,极大地放大了传奇性,而忽略了合理性,这种简单化呈现,贯穿着影片始终。埃德尔如何磨练技术,如何规划和准备海峡的横渡,没有任何表现,她像是一个懵懵懂懂却被上帝垂青的天才少女,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却在某一天突然变身超级赛亚人。
这是超英电影和武侠片的叙事方式。仿佛依靠某种玄学,依靠意志力和克里斯玛的感召力,就可以游过英吉利海峡。
《泳者之心》规避了这项运动的专业性,而是选取了最省力的方式,通过强化性别对立、扭曲历史和煽情,来博得观众的眼泪和认同。
一百年前的女性确实遭受着今天难以想象的限制,但影片在某些关键情节上的歪曲和夸大,并无必要。
1924年的奥运会上,女性运动员并非在赛前没有训练时间,而是在巴黎市郊每天训练至少五小时,埃德尔在奥运会泳道并非颗粒无收,而是获得了一枚4*100接力赛的金牌。第一次横渡时,戏剧性的下毒事件似乎并不存在,埃德尔也没有罔顾天气变化,在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便急匆匆开始第二次横渡海峡的尝试。
人为夸大的冲突和对立,一系列干瘪滑稽的男性形象,最终影响了整部影片的可信度。
事实上,真实的埃德尔,尤其是她横渡海峡后的故事,远比被刻意传奇化的电影更令人唏嘘。
横渡发生的1920年代,美国的孤立政策使战后的欧洲难以恢复元气,而北美爆发性的经济增长和狂热的消费能力,使世界的中心开始转移到大西洋彼岸。
当年,年仅21岁的美国姑娘埃德尔横渡英吉利海峡,是个颇具象征性意义的事件。这不只是女性的胜利,也意味着一战后开始执世界牛耳的年轻美国,再次轻松超越了欧洲,欧洲人眼中的天堑被年轻的美国女孩穿越,古老欧洲的固有认知被轻易突破。美国的世纪拉开序幕。
横渡海峡的埃德尔被总统柯立芝誉为「美国最好的女孩」,她是那一年的美国象征,纽约市对她的凯旋举行的盛大游行,有超过二百万人参加。在这场游行中,埃德尔一度听力丧失,因为过于紧张而精神崩溃。
到次年,她的光芒就被另一位美国人的新成就盖过了。查尔斯·林白独自驾驶飞机从纽约飞到巴黎,成就了首次单人不间断飞行横跨大西洋的壮举,返回美国时,一支舰队为他护航。
而两年后,似乎可以永不停息地更新、消费和解放的「咆哮的二十年代」,很快便随着大萧条的来临轰然坍塌。大萧条中,工作职位锐减,刚刚出现的职业女性重新回到家庭,相夫教子,社会回归保守,女性解放的进程让位给基本的生存需求。
二十年代的人未曾料到,咆哮的二十年代只是漫长岁月中的短暂插曲,女性权利的再次唤醒,要到整整一代人之后的六十年代了。
埃德尔没有像查尔斯·林白那样在历史上保持崇高的地位,也没有像贝比·鲁斯、杰克·邓普西等同时代的美国体坛名宿定期出现在公众面前,维持曝光度。横渡海峡这样的壮举,她只做过一次。她很快离开了大众的视野。
横渡英吉利海峡加重了埃德尔的听力问题,她逐渐失聪,而且因为听力问题,被取消了婚约。她终生未婚。听力障碍让她很难参加时兴的广播节目,也不适合抛头露面。社会很少对退役的运动员表现出友好,对从事运动的女性的偏见也很快回归,女运动员仍被认为野蛮和鲁莽,影响生育能力。此后,埃德尔当过杂耍演员,二战时在航空公司工作,检查航空仪表,再后来,不懂手语的她教聋哑学校的孩子游泳。
在她横渡海峡的5年10年20年周纪念日,只有记者记得写纪念文章,她很讨厌那些同情和惋惜的文章。她在1956年告诉《纽约时报》,「不要为我哭泣,不要写任何悲伤的故事」。
她在纽约生活直到98岁去世。
然而,埃德尔确实为世界带来了改变。只是,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故事。
前几年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自传,喜爱游泳的阿加莎在每个时代都会写到自己穿着的泳衣。十几岁时,她穿着从手肘覆盖到小腿的羊驼毛做的泳衣,有时甚至从脖子裹到脚踝,而到1930年,她出于偶然,「穿着上了一件粉红色丝制背心,套了两条内裤…在蔚蓝的湖水中畅游」,阿婆永远记得这次畅快的游泳。
而正是第一个穿分体式泳衣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埃德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一切。
总之,让人钦佩和动容的一切,都来自那位理应不朽的女性特鲁迪·埃德尔,而非这部电影。
以上就是关于【3万人9.0分,年度最高分货真价实】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48657.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