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开播的《我家那闺女》,经过了奥运会从开幕到结束,关注度已大大下降。
嘉宾阵容也有变动,继于文文退出之后,从第七期开始,卢昱晓就会暂别节目。
但半个多月以前,最出圈的正是她家。
这档 ” 关注女性真实成长状态 ” 的综艺,在镜头前呈现出每个嘉宾的日常生活景象,和身上的成长烙印。
加上坐在观察室的父母,” 原生家庭 ” 再次成了无法避开的话题。
这样的设定下,卢昱晓一家展现出的东亚家庭幸福典范的模样,让她收获了很多羡慕,也遭致了不少争议。
” 下辈子请让我生在这样的家庭。”
” 很幸福,但是吵到我眼睛了。”
甚至加入粉黑混战后,发表 ” 不爱看卢昱晓 ” 的评价就会被判定为 ” 见不得别人好 “。
如何看待 ” 卢昱晓的幸福 “,早已不限于是关于一档节目的讨论。
但不幸看得多了,反而感觉似乎是幸福的家庭才各有各的令人难以置信。
综艺《我家那闺女》刚开播时,新人演员卢昱晓的家庭氛围,在几组嘉宾中显得格外不一样:
鼓励式教育的爸爸,情绪稳定的妈妈,养出了松弛到有点迷糊的女儿。
卢昱晓在凌晨三点钟杀青,毫无顾虑直接给睡梦中的爸妈打电话,说第二天要回家。
带弟弟买完菜满载而归,才发现钥匙丢了。
当屏幕前的观众已默默为卢昱晓捏把汗,不知道她将要面对怎样的腥风血雨时,她直接打电话问妈妈能不能回来开门,还被隔壁邻居拉进自己家坐了坐。
准备要出门,距离原定的徒步出发时间已经过去很久,还是不慌不忙当 ” 时间的掌控者 “。
妈妈不仅没催促,事后回看还一脸宠溺地笑了。
野炊时,因为觉得爸爸熬粥时间太久,饿得不行,就去给自己单独买了一份泡面。
等粥煮好的爸爸在一旁无奈地笑着,叨咕了两句 ” 海鲜稀饭都不吃了,要吃泡面 “。
但转头就问女儿今天感觉怎么样,感慨父女俩相处的时间难得。
卢昱晓和爸爸去逛中古店,拿起各种花里胡哨的帽子试戴,爸爸在一旁狂拍,看到每一个都劝女儿买下来。
谈及去英国留学,妈妈说送女儿出国自己觉得很幸福,因为有努力的目标。
毫不吝啬爱意和金钱的滋养呵护,是太多打压式教育、吃苦教育的反面。
节目自播出后,” 羡慕卢昱晓的家庭氛围 ” 顺理成章成了一个讨论方向。
” 看过《我家那闺女》,没人会不羡慕卢昱晓的家庭氛围吧。”
这样开头的视频和讨论,在各平台爆火。
” 她得到的爱超过了我对爱的想象 “
同为嘉宾的柳岩也在活动中表示,很羡慕卢昱晓的家庭氛围。
身为江浙沪独生女,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支持女儿为爱好去留学,日常能得到全家人的肯定夸奖,生活中出了小差错也不会被责备,在家的港湾里收获了满满的安全感。
” 她一看就是从小在与世无争、衣食无忧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对于在以打压教育为主的东亚家庭中长大的观众们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们原本就看过了太多 ” 苦难加身 “” 没苦硬吃 “,才觉得呵护式的爱意太过难得。
去年暑假,就有一条 ” 妈妈带着孩子坐无座绿皮车 ” 的视频爆火,真实上演了没有苦吃得制造苦吃
不过,也正是因为几乎找不出任何 ” 漏洞 “,让一些网友觉得看不下去卢昱晓和家人的互动。
” 阳光太刺眼,我不想看。”
” 这(样的幸福对我来说)才是网暴。”
一片羡慕中,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逐渐显得尖锐。
偶尔也有并不友好的表达出现,质疑她过度营销家庭。
同时,由于中途出现了一些卢昱晓的负面热搜,让战况升级。
如果网友直言看烦了她,会顺势被打成 ” 黑子 “。
争论之中,” 拒绝观看 ” 轻易地被自动归类为了 ” 是见不得别人好 “,让人感到尤为不解。
难道投以赞美,也成了道德绑架的一环?
比起戾气冲突的对立,盖章是粉还是黑,社长想说,或许更应该试着去看见和接受不同的情绪。
在卢昱晓的故事里,不少网友表达了如果这些情形发生在自己身上,会受到怎样的对待:
” 这如果是我,肯定被骂得狗血淋头!”
” 我都 30 多了,要是这么磨蹭都会被我妈骂 “
” 我不信,因为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早几年前,一句 ” 我听过最恶毒的谩骂,是来自我的父母 ” 曾令无数人共情。
与 ” 东亚式家庭 ” 有关的疑虑萦绕在观众们头上,重重地压在心里:
总是害怕被惩罚,时刻反思自己的不对,憋足一口气评优争先只为满足父母的高期待
《小欢喜》中的窒息妈妈宋倩
这样长大的网友们,在卢昱晓的父母身上似乎看到了理想中的 ” 满分父母 ” 形象。
在理想的画面中镜映出自己千疮百孔的样子,才觉得格格不入,难以接受。
”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卢昱晓与家人呈现的平淡日常,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怒呛人生》中对 ” 东亚人 ” 心理问题的吐槽
有人自嘲是 ” 阴沟里的老鼠 “,看见那样温情的家庭氛围,虽然羡慕,但也心痛。
所以,为什么不想看卢昱晓?
问题并非出在 ” 幸福 ” 身上,而是随幸福而来的无力感,和被强加在身上的、注定无法实现的 ” 梦想 “。
这种自嘲,也是对自己情绪的保护
作家三浦紫苑曾塑造过一个名叫行天的角色,在问题家庭长大的他,反复强调自己讨厌小孩、不能帮忙照顾朋友的孩子。
朋友对他说,” 只要疼爱就行吧,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或者危险的事,就骂。”
行天面对朋友的开解,回答是:” 你这种在正儿八经的爱护下长大的家伙,果然残酷得不行。”
听到这句话,他的朋友恍然大悟:一个人懂爱,一个人不懂爱,映现在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
的确,” 爱拥有的威力是残酷的。”
观看别人的美满,就足以让人产生 ” 撕开伤疤 ” 的感觉。
图源:《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
人可以去追求幸福的晚年,但无法再去追求幸福的童年。
人可以去梦想幸福的明天,但无法拼搏出一个幸福的昨天。
当舆论开玩笑一般地,将 ” 下辈子我也要投胎当江浙沪独生女 ” 推到大家面前时,疲于应付 ” 这辈子 ” 的人,也许已经无法做出更多表情了。
回看节目,卢昱晓与家人的互动中其实有许多值得反复琢磨的地方:
比如卢昱晓妈妈说,觉得自己在挡掉上一代人不太合理的教育方式,以尊重孩子的天性。
同为 70 后的父母,能在 20 年前有这种养育观,已属于十分超前。
而妈妈对女儿的爱护和尊重,也与外婆的开明不无关系。
面对卢昱晓入行后可能要拍的吻戏,妈妈一开始不能接受。反而是听了外婆的观点,才觉得要支持女儿。
可想而知,从卢昱晓妈妈被养育的过程,到卢昱晓长大成人的经历中,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关注和养育理念是怎样贯穿了全程。
有没有温暖的原生家庭,是否在被滋养的环境中成长,本就不是人可以自主选择的事。
但是,或许人可以选择的是:如果生于沙漠,如何去汲取合适的水源;如果走在荆棘,如何保护自己少受伤害;如果已经历尽千帆,如何看清曾经的一切怎样塑造了今天的自己。
家庭能带给一个人的滋养,虽然重要,但也只是一部分。
娱乐圈就不是蜜罐。
被当成掌上明珠养大的卢昱晓,一样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毫不留情的评价和压力。
去年在《云之羽》中崭露头角、获得广泛关注后,作为起点不低的新人演员,她忽高忽低的颜值、偶尔不够优雅的上镜体态、张不开嘴的台词 都在时刻遭受全方位的审判。
这一切,家庭的再多美好也无法替卢昱晓分担——
真人秀中对家庭关系的片面呈现,让卢昱晓与更多美好的关键词产生关联,诸如 ” 江浙沪独生女 “” 人生赢家 ” 此类,勾起网友对其家庭氛围的不适,甚至质疑这是人设营销的一步棋。
无论综艺的初心如何,个体的人生幸福终究不能复刻。幸福的童年对成人来说,也早已无法追逐。
将其定义为 ” 梦想的人生 “,实在有些狭隘。
毕竟,让观众和网友产生羡慕,这种包装的本质是造梦。
曾经欧阳娜娜的留学 vlog 让人觉得,或许有朝一日我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但 ” 原生家庭 ” 的特殊性就在于,除了带来惊讶、羡慕和意料之外的难受,这种幸福无法给人提供一种解法、目标或者说 ” 盼头 “。
可家庭的爱,不是锚定一个人的价值筹码。
刚结束自己的奥运之旅的运动员们,或许足以提供多样的样本和例证。
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家庭,成长在不同的背景下,有人家中倾尽全力培养,有人是为了能够改变境遇。
不同的起点,并未让他们停下脚步,最终在奥运的舞台汇合。
” 卢昱晓们 ” 的存在,不是为了衬托普通人生中的不值得,而只是多样人生中的一种。即便有如此强大的家庭情感的支撑和滋养,无论关乎事业还是情感,人总是需要独立面对现实的课题——
追寻自我的价值,探索怎样才有自给自足的充盈。
近些年 ” 重新养自己一遍 ” 之类的话题能屡屡被热议,就是一代人走在探索路上的证明。
心理咨询师严艺家在谈起心理创伤时,认为 ” 与其屠龙不如驯龙 ” ——在安全的地带与 ” 龙 ” 玩耍,并从中发展出驯龙的方法,才是一个人值得做的事。
比起克服、战胜、共存,首先被强调的是 ” 安全 “。
如果避而不谈让人感到安全,那这就是踏出了保护自己、治疗自己的第一步,并没有错,更无关 ” 阴暗 “。
或许人人都读过这样一则心灵鸡汤:
”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可人生并非只有 ” 光彩夺目的英雄 ” 和 ” 鼓掌的观众 ” 两个选择。
图源:《客车上的女孩》
埋头赶路的人,有心无旁骛、只看向自己目的地的权利——他们是自己生活里的英雄。
再回答一次这个问题,拒绝注目他人的幸福有错吗?
” 不想看 ” 也不是简单的 ” 破防 ” 二字能轻易概括。
向前争取自己人生的朋友们,没空在舆论场上缠斗。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64690.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