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如何用正确的改编方式打开名著

‍‍‍‍‍‍‍‍‍‍‍‍‍‍‍‍‍

‍‍‍‍‍‍‍

文|李欣媛 ‍‍‍‍‍‍‍‍‍‍‍‍‍‍‍‍‍‍‍‍‍‍‍‍

编辑|刘南豆

胡玫耗费 18 年心血打造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观众并不买账。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上映首日,《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仅收 169.54 万票房,不及已经上映了 14 天的《解密》。对比网传的 2 亿成本,该片预测最终票房只有 760 万,远远不到回本线。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图源:猫眼专业版)

票房惨淡在今年暑期档算不得新鲜事,但《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面对的不仅是无力回天的票房,还有跌至谷底的口碑差评。在豆瓣评论区,前排几乎全是一星差评,观众普遍不满于改编情节粗糙以及演员不符合期待。

其实,改编这个行为放置到任何作品身上,大众都会拿着放大镜打量原著和影视作品的区别,但对于名著而言,这一要求就更加苛刻了。不仅要还原原著,还需要符合观众心中既定的形象标准,这使得名著的改编相对于其它作品而言,改编空间更加狭窄。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剧照(图源:豆瓣)

复盘过往的影视改编不难发现,经典作品屡屡改编,比如金庸武侠、琼瑶亦舒小言情等,但是名著的改编却长期处于 ” 空窗状态 “。自 2010 年之后,四大名著的改编普遍走入 ” 衰退期 “。

一方面,名著的内容文本具广泛的释义性,在当下的内容市场面临着更险峻的创作风险。另一方面,网络小说带来的 IP 大潮,改变了内容市场的风向,更具创作难度的名著不再成为制作首选。

纵然,名著面临着诸多改编困境,但并不意味着束之高阁是其必然宿命。海外名著改编始终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试图为新时代的名著改编赋予内容新意。我们能从海外的经验中学到什么?可能就是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名著 IP 的丰富性

‍‍

如今的人们或许很难想象,曾经名著是内容市场的绝对主力。

上世纪 20 年代,电影市场被外片垄断,为了寻求民族认同感,创作者从本土化历史文本中进行内容创作。《西游记女儿国》《铁扇公主》《宋江》《武松血溅鸳鸯楼》等作品让国产电影崛起爆发,其中《盘丝洞》更是被《申报》称为 ” 中国电影界古装戏之空前杰作 “,引万人空巷。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盘丝洞》剧照(图源:豆瓣)

《盘丝洞》在商业上的成功印证了名著改编的可行性,之后电影公司不断对名著进行内容挖掘。《中国电影发展史》曾记载,1926-1930 年上海各电影公司出品的《西游记》电影就有二十多部。

彼时影视市场刚刚开始繁荣,创作文本的速度跟不上生产速度,名著因为流传广,不需要额外的解释成本,再加上,名著中有大量的经典段落,随便一个就可以延展出新的故事,这让名著成为了创作者们主要的创作来源。

尤其对于引领港片黄金时期的邵氏公司来说,名著改编更是取之不竭的内容源泉。1966 年的《西游记》在东南亚大卖之后,邵氏公司坚定了名著改编的影视发展道路。20 世界 60 年代到 80 年代,邵氏公司出品了大量的名著改编作品,《金玉良缘红楼梦》《貂蝉》《武松》《水浒传》《荡寇志》等。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金玉良缘红楼梦》剧照(图源:豆瓣)

虽然为了注重商业价值,邵氏公司更强调作品中的戏剧性情节,以及人物角色类型化,甚至不惜突出暴力、情色元素,但是这种内容的重塑,也为创作者开辟了宽松的创作空间,张彻的 ” 阳刚美学 “、李翰祥的 ” 风月美学 ” 等作者性表达都灌注到了名著改编之中。

于是,名著改编从早期完全忠实于原著的叙事习惯,一步步转变为多义性的 ” 戏说 “,这种悄然变更的解构意识,让创作者们开始进行更大胆的挑战。1995 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上映,完全推翻了原著内核,进行新时代的重构,引起大众不满,被斥为 ” 文化垃圾 “。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剧照(图源:豆瓣)

当 ” 戏说 ” 成为大众眼中的 ” 魔改 “,名著所面临的意识冲击,对于大众而言不亚于一次精神震荡。不过,每一代人眼中对于 ” 戏说 ” 的接受程度又截然不同,到了千禧年时《大话西游》传入内地,反而赢得了内地青年群体的广泛认同,为其重构美学身份。这也为《西游记》后面的改编之路埋下了伏笔。

然而,并不见得所有名著都能如《西游记》这般 ” 好命 “。从内容层面来看,虚构的神话故事有着更宏大的世界观,创作者更容易在改编道路上进行内容创新。比如《封神演义》《山海经》《聊斋志异》这样的作品,并不会引起大众的反感。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剧照(图源:豆瓣)

而具有一定现实依据的名著,因为与现实的相关性,会有诸多的细节史料要求,就会让作品面临更严苛的创作要求。甚至,在学术界也有着诸多学派讨论,常年争论不休。其中以《红楼梦》最为典型,几大红学派别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进行研究,而研究的方向也决定了角色、剧情的理解方式不同。

名著释义性强,决定了故事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向,面对大众,视角、选角等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诸多争议。比如 2010 年四大名著翻拍中,李少红版本《红楼梦》就遭遇最多舆论攻击。

在戏说泛滥和视角延伸等内容开发的背景下,大众需要一种权威的出现,捍卫名著的正统性,八十年代央视版四大名著因为角色、布景等细节化重现,成为了观众心中不可动摇的根基所在。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新时代的 IP 冲击

2010 年,新版四大名著扎堆挤向市场,试图重新建立大众对于名著的时代想象。

虽然制作水平对比二三十年前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内容把控、角色塑造、台词韵味等方面,无法让大众满意。《三国》和《水浒传》口碑两极化,豆瓣评分尚能维持在 7.8 分和 8.1 分,相较而言,《红楼梦》只有 5.8 分,《西游记》只有 6.8 分。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图源:豆瓣)

与此同时,一些改编自名著经典选段的电影也纷纷遭遇舆情危机。《铜雀台》《王的盛宴》《关云长》《赤壁》等作品不但没有在剧作文本上赢得大众的认可,金城武饰演诸葛亮、吴彦祖饰演项羽等角色设置反倒成了话题焦点,让观众大感失望。

为了保证作品的商业类型化,彼时的名著改编倾向于请大牌明星助阵,增强故事的娱乐性以及节奏感,即便试图想要探讨角色的复杂人性,却缺少对文本内核的精细打磨,让这一时期的改编作品基本沦为烂片。《关云长》为关羽凭空添了一条爱情线,豆瓣评分只有 5.0 分。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关云长》剧照(图源:豆瓣)

这一时期名著并不成功的改编,不仅进一步让大众更加信服央视版,也让观众对改编这个行为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就在名著改编一步步瓦解观众对创作者信任的同时,另一边,网络小说 IP 大潮已然成势。

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甄嬛传》《宫锁珠帘》,与新版四大名著同一时期开播,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小说改编作品热度一路上涨,名著改编反倒在质疑中被逐渐遗忘。这鲜明的对比,也预示了之后改编风潮的明显转向。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甄嬛传》剧照(图源:豆瓣)

清华学者薛静在《网络文学 IP 改编生产机制的十年变迁》讲演中曾谈到,彼时的互联网正处于移动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网民整体规模增长逐步放缓,手机网民规模增加。在 ” 台网交接 ” 的关键时刻,网络小说的出现为内容平台的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 ” 弹药 “。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兴起,开拓了大众的认知,大众对之前作品中呈现的严肃宏大叙事视角产生了质疑。

《宫锁珠帘》《步步惊心》用 ” 穿越 ” 重新构筑当代人对历史的想象,《甄嬛传》用 ” 大女主 ” 重新讲述权力结构中的性别地位。网络小说为大众提供了更具当下性的历史故事,而名著因为其文本严肃性,制作成本高昂等因素的制约,不再具有性价比,逐渐被制作团队抛弃。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数据来源: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

尤其在网络小说大潮翻涌,内容平台积极开拓内容领域的趋势下,类型化和分众化态势愈发明显,而名著作为一个大众化产品,无法重新建构起群体性想象。

名著改编,时也,命也。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寻找名著的时代意义

在国内对名著改编逐渐退热的时候,海外的名著改编一直保持高昂的创作热情。

前不久,改编自意大利作家薄伽丘名作《十日谈》的《翡冷翠十日谈》正式开播,播出后,效果不及预期,烂番茄指数 67%,IMDb6.3 分,Metacritic 只有 65 分。《旧金山纪事报》评价道,” 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可是全错了。错得可怕、荒谬、毫无意义。”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Netflix 为《十日谈》添加了喜剧层面的元素,试图通过轻快的节奏博取观众的好感,但这一套显然是失效的,创作逻辑屈从于大数据模式,并未体现出名著的质感。这也让不少人为 Netflix 接下来改编的《百年孤独》捏一把汗。

《翡冷翠十日谈》并非一次惨痛的孤例,在此之前,不少名著改编都遭遇 ” 滑铁卢 “。改编自简 · 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的《傲慢与偏见与僵尸》;建立在《堂吉诃德》文本之上的《这个男人来自疯狂世界》,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无一例外因为过于跳脱,而被评论家和观众所指责,遭遇口碑票房的双重危机。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翡冷翠十日谈》剧照(图源:豆瓣)

可见,国内外面临的名著改编困境建立在同一层面,可即便如此,好莱坞对名著经典改编的开发一直在持续,产量远远大于国内。

一方面,名著的大众性可以帮助平台开拓其品牌性与认知度,也可以成为打入不同圈层市场的一个有力抓手。比如 Disney+ 就开发了《西游记 ABC》,试图迎合亚裔市场。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剧照(图源:微博)

另一方面,好莱坞面临创作瓶颈已成为业内共识,导致当下知名 IP 的驱动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大牌明星的影响力,原创力量收缩,改编便成为应对市场动荡的唯一底牌,创作者只能从既有作品中反复改编。

在外部因素的推动下,似乎海外市场大量涌现的名著作品改编是不得已为之,但从另一层面而言,这种不断的推进与翻新,也在无意间构筑了名著新的时代意义。

得益于好莱坞文化作品多业态的行业发展路径,名著经典并不拘泥于影视作品,在舞剧、歌剧、话剧等层面都进行了内容创新。比如,安德鲁 · 斯科特版本的《哈姆雷特》就跳出莎士比亚原本的设计,为女性角色赋予了更立体的角色空间。

多业态的内容发展,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名著本身内化为了无法单一化评价的文化符号。反复开发的《西游记》就脱离出了名著本身严肃性,今何在的《悟空传》、追光动画开发的 ” 新神榜 ” 等作品,都将《西游记》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最大化的挖掘,如今观众面对任何形式的《西游记》改编并不会有太大的冲击感。

《红楼梦》改编,左右为难_ZAKER新闻

《悟空传》剧照(图源:豆瓣)

名著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内容开发空间,能够容纳更多的想象,甚至,名著本身无可争议的时代意义,决定了它不可能只存在于某一时期的某一部作品,成为一个落尘的陈旧记忆,它一定拥有其他作品难以匹敌的内在活力。

对于观众来说,应该保持对名著改编本身的包容度,改得好与不好都可以评价,但不应该因为 ” 改编 ” 这件事本身就产生抵触情绪。就像明天即将发售的《黑神话:悟空》一样,一个脱胎于名著但又完全重构了名著的文化产品,是有机会成为当代文化的骄傲的。

对于创作者来说,诚然名著改编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并不能将一切问题归结于改编难度,这种固步自封,也是一种无能的惰性。面对观众的高要求,创作者更加需要进一步思考名著改编的当下性意义。

观众会用脚投票。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66703.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Like (0)
新华娱乐的头像新华娱乐
Previous 2024年8月20日 下午1:54
Next 2024年8月20日 下午1:5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