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真 · 恐怖片正在巡回上映——
《放暑假》。
鸡娃的家长晒出账单:
研学、补课、兴趣班,一个暑假下来,想要孩子不落后,至少得烧 4 万呐。
佛系派破罐破摔:
一胎卷光了积蓄,没用;二胎,干脆散养。
关于抓娃娃,我们早已伤透了脑筋。
怎么办?
终于她及时出现,让我们看到什么叫 ” 抓洋娃娃 ” ——
他乡的童年 2
仍然是我们熟悉的小君君。
第一季,她去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
让我们感叹,让人羡慕的不仅有 ” 别人家的孩子 “。
更是 别人国家的童年。
不到 4 点就放学。
不用做操,大把时间在学校自由活动。
上到了小学还没见过考试长啥样
酸了?
当然,这个节目不是为了专门给你提供做梦素材。
第二季,就让不少观众嗅到了 ” 熟悉的味道 ” ——
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也这么累,心里不免有一丝的平衡无奈。
这是哪?
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
这个成绩是第一位的
但。
真的如弹幕中说的那样,” 全世界华人都在卷 ” 吗?
远看,好像哪里都逃不出应试。
细看,还是不同。
新一季《他乡的童年》发现,一个国家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就代表着准备以何种姿态站立世界之中。
1
新加坡。
提起它,你会想到啥?
哦,好像都是会打架的关键词——
制度严苛,但科技发达;
高度文明,但文化传统。
那教育呢?
新加坡人会告诉你,嗯,我们怕输
新加坡流行了几十年的绘本《怕输先生》
因为怕输。
从小就要教孩子写应试作文。
因为怕输。
要花近千万人民币,买下总理同款小学附近的学区房。
因为怕输。
小学生一出校门就会被补习班老师接走,然后开始被补课支配、没有完整休息日的一周
一个五岁男孩,正在提前学一年级课程。
但你看。
他兴趣寥寥,心不在焉。
周轶君不解:现在就提前学了,那一年级又学啥呢?
老师无奈笑笑:
还是一年级的课程 但家长就是觉得,必须要提前学。
周轶君懵了——
我还以为新加坡因材施教呢。
其实,今天新加坡确实在努力改革唯成绩论——
两点放学、没有作业,属于 ” 减负 “。
更重要的制度保障是——
分流。
幼升小,设计了天才班考试,选出智商拔尖的,重点培养。
小升初,按能力分三类:普通学术、普通技术、直通车(毕业后直达大学)。
但技术类的孩子,并非从此就和大学绝缘,而是可以持续进修,只是方向偏理工技术、应用实践。
但在很多家长心里。
我的孩子是天才,还是要挤进千军万马的独木桥。
所以
必须从一年级抓起,不能在小六的考试中输掉。
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三高的国家。
人多地少。
人还主要是华人。
卷,好像是逃不过的宿命。
自上而下都有着生存恐惧。
60 年代,新加坡被迫从马来西亚中独立。
70 年代,一跃成为四小龙之首,但一路狂飙的经济奇迹,还是没有冲刷掉骨子里的生存恐惧。
因为直到今天,新加坡的自然资源依旧匮乏,比如最重要的饮用水,居然还要依赖马来西亚进口。
没有太大的资源
我们是一个小国家
任何一切都要靠自己
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人说:
新加坡的第一课就是公民教育。课程总在强调:当初新加坡建国多么不容易,这个国家是靠多么魔鬼的勤奋和自律,才能走到辉煌的今天
作为制度健全的发达国家。
一些学者表示,新加坡教育的本质,就是 ” 中产孩子的通关游戏 “。
而当下的隐忧是:
通关完毕的孩子,好像并没有感到幸福。
一个是留学生说的——
这里全是优等生,但好玩的人很少。
另一个,则是心理学家担心的:
沉甸甸的学业压力,低容错的社会氛围,让年轻人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
自杀是新加坡青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按能力分配的人才制度,强调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的社会文化,能保证新加坡的高速运转,在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
但问题是——
这些被 ” 标准的优秀 ” 驯化的主人翁
真的相信自己会有光明的未来吗?
无论是东亚还是新加坡。
卷的尽头好像都殊途同归了——
2023 年,新加坡的出生率创了 63 年来的新低。
2
如果说,新加坡教育的关键词,是怕输和优秀。
那么德国则是——
犯错和戳破。
先说中国人最怕的东西吧。
你是什么时候知道,咋选避孕套尺寸的?
你又什么时候知道,阴部内部结构长啥样?
Sir 相信,大部分人光是开口读这些问题,都要头皮发麻满脸通红了,更别说知道。
但在德国,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说不定就比你知道的更多。
每个人都会笑吧
这是安全套测量仪
据统计,德国人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为 17.2 岁。
Sir 不知道,如果在中国也有相关统计,在结果出来后,大家都会讨论什么:是讨论前置性教育,还是 继续加大对流行文化的 ” 去成人化 ” 力度?
反正德国人表示——
让风暴来得更早一些吧。
德国联邦政府规定:十六个州的教育制度可以自定,但必须要保证——所有的孩子,都要在 10 岁开始接受性教育。
很多人要说:毛都没长呢,这年纪太小。
然而一位 50 岁的妈妈表示:拜托,这不是我们那个年代了,网络这么发达,你真当你家娃是傻子?
性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身体。
更是树立更前卫、更中性的性别观念:
男生不是必须强壮,他们可以选择不。
而女生,当然也可以喜欢卡车、枪炮。
看,这是四年级的男孩在模拟怀孕的感觉。
只是为了宣扬 母爱伟大、女人之苦?
不。
让他们感受怀孕,也是在告诉他们——
性,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交合的激情,也是生命的孕育。
就像性教育的第一课,谈论的不是性,而是:
爱,首先是责任。
德国性教育课堂上,孩子可以自由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哦对了。
德国人还奇葩到——
给 14 岁 -22 岁的女生发放避孕药。
看到这,相信你和周妈妈一样的担忧:
这 确定不是变相鼓励孩子未成年性交?
德国专家摇头:这可能就是我们的态度吧。我们相信,当你越大方地谈论,就会让性的禁忌感降到最低,进而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安全。
这件事或许没有标准答案。
但数据不会说谎——
因为更早地进行性教育,德国在欧盟国家中的早孕率是最低的。
而提到禁忌。
德国人的不遮掩还在于——
他们从小给孩子做二战的反思教育。
历史上,德国纳粹屠杀数百万犹太人,这是臭名昭著、无法原谅的极权惨剧。
于是德国人对此的反思是——
在柏林的中心地带,建立犹太人屠杀纪念碑广场,上面有 2711 个纪念碑。
但历史教育,也不仅仅意味着:沉痛哀悼、耳提面命。
你敢信?
孩子们在这个沉重的地方,居然会被允许自由嬉戏、追逐
这真的能教孩子反思吗?
《他乡》捕捉到了一个异常珍贵的意外:
小男孩哭着鼻子向老师告状,一个同学把他推在地上,还弄烂了他有盾牌的书包
周轶君顺势采访:你觉得战争是什么?
男孩答:战争就是,两个人要打架,但另一方并不愿意。
另一个经历过战争、来自伊拉克的女孩则说:
原来当我的同胞在家乡受难时,在地球上的另一个地方(德国),会有人关心他们的命运,会用全人类的角度,来教育人们不要发动战争。
历史教育,到底是什么呢?
是告诉孩子们——
人可以去面对真正的历史。
人也可以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3
回到开头的话:
教育,关乎国家要以什么方式影响世界,也关乎我们想培养怎样的公民。
它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而无声来自什么呢?
Sir 触动最深的一幕——
德国老师带孩子看纪念碑,在广场看到了武装警察。
因为此时土耳其总统正在柏林,而他们担心会有关于战争的抗议、游行。
一瞬间。
Sir 明白过来——
想让未来的主人翁,拥有健全的人格。
不能光说,光教。
而是让他们感受到,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和真实生活是一致的。
学校可以说你是主人翁,但你生活中成为主人翁了吗?
学校说了科学精神是质疑权威,但你能质疑一切权威吗?
学校说了要做个诚实的人,但你是否已经对谎言视若无睹?
教育的糟糕不是教坏了人。
而是它教给你的是 ” 好的 “,但你长大后却发现,书本和现实如此地分裂
原本。
Sir 以为《他乡的童年》只是介绍别国的教育制度。
但渐渐发现。
原来,我们童年里憧憬的、纯真的世界,早已成为了一个回不去的他乡。
看到这你或许不服。
难道一点办法都没有吗?
还是看看和我们文化稍微接近一点的新加坡吧。
他们也热爱抓娃娃。
但抓娃娃的细节和方式,会让你不可思议——
比如,有些小学会故意不装空调,不是因为经费不够,就是为了苦其心志。
你说,这还不是妥妥挫折教育?
但周轶君表示,虽然没空调,但课室非常通风,至少没有酷热难耐的感觉,同时,学校也把体育课安排在第一节,这样学生就没这么热。
也就是说——
虽然吃苦,但足够人性化。
再比如,新加坡人重视学习,所以会在饭堂的桌面上都绘制国际象棋棋谱,方便学生饭后做有益身心的娱乐。
连娱乐方式都规划好了
还不是搞霸权?
但你也能看到,学校虽然爱贴标语,却会打扮成孩子喜欢的样子。
同时,新加坡对孩子的身心关怀,也到了细节狂魔的程度——
每个小学都要求单独设立专业的牙科诊所。
学校的小卖部,永远只允许售卖低糖饮料。
最最眼红的是,新加坡政府还会出钱,请小学生到国外免费旅游
周轶君曾问了新加坡专家一个尖锐的问题:
新加坡人注重批判性思维,但有时候,他们又要求孩子听话 这不是很矛盾吗?
教授解释:
我们当然会有儒家文化的影响,比如尊重长辈。但批判性思考,并不是说什么都批评和拒绝。
而是:
我们的政府会时刻准备着,期待民众提问。
新加坡教育,当然有无法理解的部分。
比如闻风丧胆的鞭刑。
以及从娃娃抓起的:藤条教育。
你宠他们
以后政府打他们
太迟啦
但教育,确实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答案。
德国的经济发展实力,百年制造的工业历史,让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和底气,让孩子们自由探索,珍视无用。
哪怕是学了文学,家长也不会太抓狂。
在欧盟国家里,德国青年失业率最低。
他们确实能给下一代 ” 做你自己 ” 的社会允诺,因此更信奉:对犯错的包容,在犯错中学习,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而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竞争压力 让他们无法信任 ” 松弛感 “,而只能是用尽可能科学的方式,让这个国家最大的财富——人才,要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教育的模式,或许轮不到我们自由选择。
它根植于一片被前人灌溉太久,以至于无法被随意改造的土壤上。
但教育的可能依然存在。
因为最好的教育。
永远是大人不放弃对世界的好奇,对人性的学习,对制度的修正。
人这一生有三次成长
分别是发现你的父母
你自己
你的孩子
原来都是普通人
最后的最后。
你可能还是想反驳 Sir,说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有用吗,还不是一切照旧?
好吧。
可能这就是抓娃娃悲哀的起点——
别的什么也抓不住,我们就只能抓娃娃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66885.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