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空
” 我们这代导演经历了从胶片到数字时代(的转变),而现在的电影从业者,正在经历 AI 技术的变革,他们的职业生涯注定是与 AI 伴生的。” 第五代电影导演李少红在谈及自己参与的新项目——可灵 AI 导演共创计划时如此感慨,”如何处理与 AI 的关系、如何让 AI 为我们所用,是全球电影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艺术性」与「创新力」早已成为现代电影工业的核心叙事,两者的多元融合重新定义电影制作的本质与门槛。
詹姆斯 · 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调用 3D 摄像技术营造出精妙、奇幻的潘多拉星球,成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基于真实人类角色的 3D 数字影像技术拍摄而成的作品,3D 电影也因此广泛普及。近两年,丹尼斯 · 维伦纽瓦的《沙丘》系列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推至更高峰。三月份上映的《沙丘 2》以极致的奇观画面和技术化影像被影迷称为「当代太空歌剧类科幻片」。
数次技术升级延展着内容创作边界,也催生出一部部经典影像作品。在当下电影制作流中,人工智能技术接棒,成为更受行业瞩目的「新质生产力」。
今年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设「AIGC 电影短片单元」,印证行业技术转向的决心。在更大的影视文娱领域,以《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为代表的 AIGC 短剧大量涌现,亮起影像制作革新的信号。
一个集结众多知名导演的创作计划应运而生。9 月 9 号,快手启动「可灵 AI」导演共创计划,汇聚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薛晓路、俞白眉、董润年、张吃鱼、王子川、王卯卯等 9 位电影导演。此次共创计划,他们将依托可灵 AI 的技术能力以及自身的内容创意,制作九部 AIGC 电影短片。
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的名导集体躬身入局,堪称电影创作史的一大先例,也是行业向 AIGC 迈出的关键一步。「AIGC+ 电影」的前行路,终于走到新篇章。
行业转向,「AIGC+ 影视」进入爆发期
科技浪潮迭起,AIGC 技术带着「降本增效」、「颠覆生产」的标签迅速渗透各行各业,影视行业也将变革转型的目光投射到人工智能上。
去年至今,大批平台、制作方沿循着「AIGC+ 影视」的路线,试图寻找融合赋能的最佳解法,伴生而来的还有 AIGC 内容的小规模爆发。
内容生产链路对技术风向更为敏锐。AIGC 技术实时渲染、跨模态输出等能力成为重塑影像表达的根基。在技术加持下,观影体验愈发沉浸、精细和震撼。
8 月,艺术家亚历克西娅 · 阿达纳使用 Sora 生成了一部科幻影片《Bloomchild》。她以区别于传统影像表达的手法,创意性地展现自己的童年成长经历:鲜花堆叠而成的人形模样、绿色的皮肤和头发 …… 画面既生动,又富有想象力。
图源:《Bloomchild》影片
在 AIGC 玄幻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中,AIGC 技术以新视角重新解码山海经的奇幻文字。红头发的共工、栩栩如生的鲲鹏异兽 ……AIGC 技术突破传统制作方式在场景、拍摄等方面的局限,打造出更加新奇、精妙的视觉效果。
也有制作方基于提高生产效率的诉求,在制片管理环节积极引入 AIGC 技术,如角色建模、场景搭建、特效制作等。
一个典型案例是预览片拍摄方式的变化。在影视制作流程中,预览片是尤为关键的一环。正式拍摄前,创作者往往会拍摄一条预览片,帮助自己梳理思路、与投资方、团队沟通等。但是,这一步骤带来的成本支出也不容忽视。编剧、导演张小北曾在一次论坛中提到,「做减法」是创作者在影视制作过程中的必修课。
利用 AIGC 技术制作预览片的方式在近两年越来越常见。《流浪地球 2》C 组导演、海外组制片人周涤非在采访中透露,剧组的预览片拍摄过程中就使用了大量 AIGC 技术。
在不影响叙事表达和画面的前提下,AIGC 技术能够大幅降低制作成本,在相对有限的创作周期里,高效、准确地完成制作。
随着 AIGC 技术探索、应用的深入,大量影视垂类 AIGC 工具也在批量涌现,并且愈发注重与垂直、细分创作场景的有效结合。
Runway 公司推出的 AI 视频生成模式,Gen — 3,尤其擅长还原人类的自然表情和动作,能够以更加细腻的技术视角拓阔影视创作的空间;Pika 声音同步以及实时口型的功能,使其在动画内容生成领域崭露头角。Dream Machine 在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快速转换,与社交媒体内容创作节奏尤为契合。
在国内,AIGC 工具的升级速度也在加快。
在 9 月 13 日举行的快手投资者日活动上,快手高级副总裁、主站业务与社区科学线负责人盖坤介绍,可灵从 6 月 6 号发布到今年 9 月,已经进行了 9 次迭代和发布,这在整个行业都是非常令人惊叹的迭代速度,他称之为 ” 夺命狂奔 ” 式的更新。即将发布的可灵 AI 新版本,在语义响应、画面质量等维度上都有明显提升,并开发了运动笔刷等精细控制工具。
技术上的迭代,也带来了用户数的快速增长,而这又反过来为开发团队提供了更多语料素材,形成了一个产品最乐于见到的闭环。截至目前,快手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 AI 的累计用户量已超过 260 万,并累计生成超 2700 万个视频,而在 7 月份的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这个数字仅为 1000 多万。显然,AIGC 正在加速与影像内容制作融合共通。
技术颠覆 VS 视觉糖衣,AIGC 影视困于优质爆款内容
尽管 AIGC 技术来势汹汹,但是,影视行业对待新兴技术的态度和观点,却并未达成一致。
乐观派认为,AIGC 在生产端、创意端的出色表现将会实现影视产能的解放。相对地,也有部分行业人士对 AIGC 秉持着谨慎乃至消极的态度,认为 AIGC 只是一次工具升级,对影视制作的带动效果有限。
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恰恰能印证出 AIGC 影视的发展窘境。
过去两年,以 AIGC 为营销亮点的影视作品大肆涌现。然而,批量生产的另一面却是爆款、优质内容的缺失,无论是内容关注度,还是话题热度,都未能激起较大声量。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 AIGC 影视作品,还被贴上了「视觉糖衣」的标签。所谓视觉糖衣,是指部分 AIGC 影视作品充斥着绚丽、奇特的画面和场景,然而,稍加观察就会发现,故事情节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角色动作、面部表情也不够自然、流畅。
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技术层面的不足。虽然 AIGC 技术加速迭代,但是,流畅、自然的视觉效果还需要技术侧的持续沉淀和优化。
《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导演及制作人陈坤多次提出,AIGC 在影视行业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看片会上,他也直言,成片部分镜头还不够成熟,无法经受大银幕的考验。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对此深有同感。他解释道,AIGC 在影像创造的精细、准确、动态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无法在高清晰度、高密集度、高动作性的大屏幕上实现流畅观影体验。目前,AIGC 技术只能在局部场景、局部段落进行有限运用。
图源:pexels
用户在观影过程中出现的「AI 感」、「僵硬感」等视觉感知,其实都是 AIGC 技术短板所致。当前的 AIGC 技术无法自然呈现物理规律、运动拟合和人体形态等。
结合 AIGC 技术的发展规律,盖坤也做出一个技术预判:大约还需要 1 年左右,视频生成模式技术就能达到个人制作精美影视剧的成熟度。
应用思路的局限是导致 AIGC 影视内容难以突破品质关卡的又一主因。
从技术逻辑来看,AIGC 确实能够突破题材、风格的壁垒。但是,结合当前的技术能力和用户侧反馈,对人物表情、细节要求更为宽松的动画内容与 AIGC 技术的匹配度更高。正因如此,制作方大多在 AIGC 的「舒适区」盘旋,堆叠大量华丽动画,围堵在动画、玄幻等内容赛道。
曾有媒体总结,时长短、玄幻题材、动画类型,正在成为「AIGC+ 影视」的三大标签。迫于技术和应用思路的重重桎梏,没有玩家敢打破僵局,突破瓶颈。影视行业对 AIGC 的探索,只能浅尝辄止,进展缓慢。
补内容短板,破 AIGC 影视壁垒
技术与内容创意的高效融合,不仅需要技术的持续完善,更期待着优秀影视制作者、电影人的投入与实验。他们利用 AIGC 工具的技术长板,拓展影像表达的想象空间,又能够发挥自身风格和内容力,填补技术空缺,使内容与技术实现顺畅、自然的融合。
从这一视角来看,快手启动的「可灵 AI」导演共创计划可以称得上行业性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在共创计划的导演阵容中,有多位在视觉美学、动画等领域深耕多年的创作者。其中,曾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大奖的叶锦添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从《胭脂扣》细腻、哀婉的凄美小调,到《橘子红了》江南水乡的离愁别绪,再到《封神三部曲》中宏大震撼的视觉盛宴,叶锦添善于运用浓烈的色彩对比和简单线条勾勒,带给观众极具中式美感的美学享受。
这类导演多年的艺术沉淀与 AIGC 技术相互碰撞融合,补足艺术性和内容张力,为 AIGC 影视找到一条兼具鉴赏性和价值观的创作思路,极大地拓宽 AIGC 舒适区的内容边界。
与此同时,可灵 AI 导演共创计划还邀请了李少红、贾樟柯等强个人风格的创作者。前者作品先锋、深刻,后者在现实题材有着更为锐利的表达视角。
图源:pexels
此前,李少红和贾樟柯并未创作过 AIGC 电影作品。于他们而言,导演共创计划也是个人创作史的全新挑战。可以预见,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入局,李少红、贾樟柯等人将为 AIGC 影视注入更为多元、丰富的风格色彩,在内容多元化、全民关注度等方面迈出一大步。
值得一提的是,贾樟柯等现实主义风格导演的加入,也要得益于可灵 AI 的产品迭代速度和能力。持续优化的可灵 AI 能够满足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画面、动作、人物特写等方面的制作要求。只有最具包容度的技术基底,才能支撑多元内容的释放与爆发。
这一计划更大的意义发生在创作者对 AIGC 工具的应用思路层面。
全新技术力与深厚内容创造力的完美融合,转变创作者们对 AIGC 技术的传统理解。AIGC 技术不再只是生产工具与降本增效的手段,而是颠覆内容生产逻辑、拓展影像表达边界的「新质生产力」。
全链条开花,AIGC 与电影行业的深度共融
按照行业更迭规律来看,AIGC 与电影行业的融合之路将会不断深化。在这一过程中,快手可灵 AI 与九名导演的共创计划成为前行道路上的强劲动力,加快进化步伐。
历经数位创作者与 AIGC 技术的磨合、调整、共创,电影行业的未来方向,也变得有迹可循。
沿着制片管理工作流来看,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场景构建、叙事表达,AIGC 已经渗透至电影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中。AICG 技术能够通过智能算法,在保证高质量制作标准的同时,快速完成内容产出,节省制作时间。
陈坤在采访中介绍,借由 AI 生产的能力,可以突破传统影视制作过程中的线性工作流程,并带来制作成本的大幅缩减。有研报预测,未来在人机共创模式下,AI 可降低影视制作成本的约 43%;而在全 AI 模式下,这个数字将提升至 95%。
这一点在动画内容制作中同样也有表现。日本动画导演河森正治在采访中表示,对于重复性高、繁琐的工作内容,AIGC 技术可以显著提升效率,减轻画师的创作负担。
事实上,这一技术早已在场景识别、剪辑、声音优化等各个场景进行应用,后续也将延展到更加精细、细分的工种。近期,快手可灵 AI 与蓝色光标正式达成合作,在 AI 视频生成技术研发、平台合作、场景共建、内容创作优化等多维度展开深入合作。以这次合作为起点,AI 生成视频技术在营销领域也将朝着更加多维的角度推广、落地。
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将会逐步改变电影、影视行业的工作流。强生产力的技术补足,势必将打破传统分工模式,重新分配工作内容。
尹鸿提出,除了传统的编剧、导演等创作者之外,行业还需要「AIGC 创作总监」这一工种。”AIGC 创作总监不仅需要具备较好的艺术创作审美素养,同时也有计算机、软件、智能化等多方面的信息技术基础。” 在打磨更具创造力、想象力、呈现力影像的同时,还能够更为快捷、高效地运用各类 AIGC 工具。
在内容生产环节,AIGC 也将会以「创作伙伴」的定位激发创作者们的灵感。不少从业者都曾表示,AIGC 技术的强随机性常常会刺激全新的创作可能性,启发创作思路。
上海电影集团、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在上影节分享时谈到,创作者用 AIGC 生成内容时,虽然不一定会得到预想的结果,但同时也会收获一个全新的创作思路和形象。” 认为 AIGC 不可控,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的创意特别重要。”
通过与创作者的次次磨合,AIGC 技术不断开拓创意边界。随着创作者与技术工具的平衡,这种相互融合共同的生产模式也将释放更为广阔的内容空间。
综述
主动跳出创作「舒适区」,前往行业空白之地,参与可灵 AI 导演共创计划的九位导演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气魄与决心,带动行业跨出变革第一步。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们的内容产出已经超越传统电影、影视作品的评价范畴。从电影工业史发展的视角来看,这些新作品更大的意义在于对行业进程的推进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前瞻性眼光与深厚的内容功底,打破行业转型壁垒,让行业看到了技术与内容结合的更多可能,也让 AIGC 与电影行业的融合步伐走得更加稳健。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71121.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