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爱搞笑,爱抽象。
文|爱捞
编|陈梅希
汪德发没有想到,35岁的自己站在《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的舞台上,讲了一个嘴角白沫的段子后,突然走红了。
观众喜欢他的松弛,实际上站在舞台的那一刻,他紧张到想要昏厥过去。但是他得坚持住,让人设不倒。
2018年,汪德发开始和朋友们一起讲脱口秀。父母反对过,他也彷徨过、嫉妒过,有着自己的中年焦虑,最终在年岁渐长中与自己和解。
他爱搞笑,爱抽象,希望自己能够像喝醉的时候一样疯,越来越不按传统的方式过自己的一生,牢牢地占据中年油腻男的脱口秀赛道,完全活出自己的样子。
汪德发说:“我回不去了。”
以下是汪德发的自述。
还是想证明自己
我讲脱口秀其实很早了。2018年,我就和很多老脱口秀演员一起在北京线下讲开放麦,广智都算是比我晚的。
后来很多同事上节目走红,但我连突围赛都没过,非常不开心。毕竟大家线下都一起讲,讲得也不差,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怎么一考试,我连小组赛的资格都没有?
当时我29岁,非常内耗,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但时间长了,年龄慢慢上来,就只能学着接受,跟自己和解。你永远站在内耗里,就完了。反而是你和自己和解,学着调侃自己的时候,慢慢接受了喜剧,话题也hold住了。
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这次回来参加比赛,就是想证明一下自己还是可以的,别每次都不行。
其实我很担心自己会一轮游,只是压力没有之前参加比赛的时候大。以前压力大是认为要想靠脱口秀赚钱,就只有参加节目这一条路,然后你还得在节目里发挥好,才能往上走。这两年的变化很明显,不通过节目,仅仅是靠线下俱乐部,或者到处去演出,也可以活得不错。终于不用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心态反而好一点。
就算是失败了,没发挥好,大不了就回线下,写自己的第二个专场,做巡演,这个结果我也还能接受。
再次站在录制舞台上,我心里是十分紧张的。第一轮站在台上的时候,我手脚全麻,简直了,我当时都害怕自己晕倒在台上,那可太丢人了,我所有松弛的标签就全部被打碎了。
最大的欣慰就是,这两年陆陆续续会在各地的演出和拼盘中讲新段子,现场效果都不错,大家也比较认可。22、23、24,我大概演了三年,基本上全国的各个省市都去巡演过,也去了11个国外的城市。
演完之后,我去网上看大家的repo,自我心理建设说再多都没用,主要还是看观众的反馈。有一段时间,我和广智一起演出,演出过后,看到有观众评价说,冲着广智来的种草汪德发,这就很开心哈哈。
当你发现这些段子在哪儿都能响的时候,对自己的线上表演信心就更足了。
线下表演,整体都比较放松,它就像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连接,你站在大广场上喊大家说,我要聊天,我要说话,大家就会听你的,即使你讲错了,讲尬了,有一个小失误,大家也会原谅你,反正就是放松。
但在线上,这种连接感被削弱了。对我来说,线上更像是一种考试,大家不是买票来看表演的,而是坐下来当评委的。我们把最好的作品拿出来,他们给我们打分。
比赛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观众,我还挺害怕PK老选手的,因为老选手人气高。有些观众可能不看线下,他们对脱口秀的评价更像是追综艺一样,老选手就像是一个老综艺人,观众的基础分很高。新人表现得再好,观众可能就是不喜欢。
或者一上来突围赛打老选手,特别容易出现,你明明赢了,结果天天在网上被骂。我害怕遇到老选手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挺害怕自己被骂的,好不容易有个站在台前的机会,讲自己很有信心的段子,结果讲完被骂,那可太惨了,那可太没必要了。
我们演出完后,也总能看到差评。一般就关掉这个平台,直接倒头大睡,不要往心里去。但人有时候往往就是那种,你看十个好评没感觉,看一个差评特别生气。
他们简直令人嫉妒!
录制节目,还是可以涨很多知识的。
比如和我同期讲开放麦但早就走红的选手,他们受到观众的喜爱后,会比我们更早知道写怎样的内容可以被大家接受,得到共鸣,更容易传播。但如果你一直在小剧场里讲,讲完放在网络上传播,效果其实挺差的,进步很慢。
包括在录制的过程中,我发现徐志胜真的太会“真人秀”了。录制喜剧节目,大家都想接梗,又担心梗不好玩。但志胜永远在接,而且我发现他接的梗,大部分都挺好笑的,如果关键时刻他不接,这场面可能就没那么好玩了。他确实属于“真人秀奇才”!
这届选手中,我还特别欣赏漫才兄弟,他们简直天赋异禀,太棒了!00后,很年轻,配合度非常高。我记得有一次录制,他们拿了197票。站在演员的台子上,我看到全场都在欢呼,他们那么年轻又那么有才华,还可以站在台上把这种才华尽情地施展出来,简直令人嫉妒。
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过时”。他们有一次模仿张元英转圈,观众觉得很炸,但我一脸懵,我当时不认识张元英,没弄懂他们的梗是当下很流行的东西,坐在那儿就想,完了,我真是年龄大了。
现在看比赛的观众,年龄比较小。我觉得自己虽然年纪大,但也没必要去迎合十八九岁的年轻朋友,现在迎合也迎合不上了。无论哪个行业,都得有代表人物,你说我35岁,非要代表18岁去讲脱口秀,你不知道18岁的人喜欢什么,生活方式也不一样,根本讲不清楚。
讲完第一轮的段子后,有一个40岁的大哥给我发私信说,特别好,能共情你。看脱口秀的观众很多,有一个人打开互联网看到还有一个人用自己年龄段的经历和大家交流,我觉得就挺好。
我线下表演的时候,挺有自己的风格,总是希望自己讲得很炸,让观众很开心,一定得把演出弄得跟音乐节、演唱会似的。我是这种标准。
内容创作的标准随时在变化。
以前我觉得线下就得炸,传递观点没用。因为人家观众买票就是要开心的,线下演员就是个服务行业,把大家逗得放肆大笑才值回票价。但真正到了线上,你会发现表达和传递内容还是重要的,你得特别真情实感地把不曾被人挖掘的内心给讲出来,用很多技巧把它包装好,整个五分钟里,必须保证你的脉络非常清晰,框架非常巧妙。
早几年,我上来就突突突,特别快,效果反而没有现在好。这几年我表演状态磨得更成熟一些,该慢的地方慢一点,该上情绪的时候就上起来。但我还是不会把观点平和地讲出来,讲得打动人心,人传人的那种好,这种标准还在慢慢感受。
要拥有强烈的个性
2018年,我看《奇葩说》,上面有个人自我介绍说,“我是一个脱口秀演员。”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个行业,我自己在网上搜,恰好搜到开放麦在招演员,我就去了。
上学期间,我没弄明白一件事,也没有一个人来教,就是:你这辈子想干什么?这事儿我觉得特别重要,我很佩服那种打小就知道自己干什么的人,然后他所有的工作、人生都完全按照这个目标前进。太帅了。
我12年大学毕业,后来到18年,中间六年时间就是来来回回工作。我去过时尚杂志,做过销售,卖过沙发,跟别人谈商务,其实好好努力,做好工作也不难,但我经常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有意义,总觉得眼下做的事情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知道自己喜欢“说”,所以从事的工作都与“说”有关,后来讲脱口秀,我才发现自己喜欢的是搞笑。没有意义的搞笑,太适合我了,我太喜欢了。当你遇到一个真正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就不会觉得你在坚持,做着做着就到六年后了。
一开始我爸很反对,认为这是一个小众行业,看不到未来。但当时真的是好玩,大家都没出名儿,总是凑到一起讲开放麦,我那会儿经常冷场,然后就开始胡言乱语,或者干笑两声,给观众玩尬的。
在讲脱口秀的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一个同行。他是表演型选手,第一次见他表演时,感觉这哥们太有意思了。他表演得非常精准,有一段时间,我们俩经常早上起来去公园练习声台形表。有时候你觉得他表演起来是瞎闹,但实际上他很专业,比如他表演我的段子,我觉得巨搞笑,但我按照他的修改方式去演,就没有那种味儿。
脱口秀就是这样神奇的存在,只能表演你自己的东西,别人直接递给你,你也演不出来,演出来也是别人的东西。
不断地演,不断地接到反馈,然后不断地改变。
观众挺重要的,不理观众纯埋头创作那种,不是天才就是蠢材,要么观众很喜欢,要么观众不理解。
所以在讲段子的时候,我会融合一些大家的反馈。在“脱友”讲的第二个段子是关于夜店的,讲完我才发现怎么那么多人没去过夜店,我震惊了,夜店不是咱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吗?第二期比赛结束后,我一看很多人没get到我的点,我都疯了,只能以后少讲一点,或者与生活结合得更紧密。
李诞跟我说过,你不用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你就在全国找到100万人喜欢你,那你这辈子就活得好好的。以前我觉得这是在讽刺,为什么你就觉得别人不能都喜欢我,这简直是看不起人。但现在,我觉得他说的太有道理了,我的风格可能不会成为那种可以上春晚的程度,让大部分都喜欢。
我做不到,也不想成为。我就在小众的100万个观众里,找到50万个真正喜欢我的观众就太棒了。因为我的表演是偏情绪的,你情绪太大,别人可能不理解你,这很正常,一旦被更多人喜欢,这意味着我的个性变平了。
你越拥有强烈的个性,就越会被人强烈地讨厌或喜欢。我可以被讨厌,可以被喜欢,也总有观众喜欢我。
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ciweimeijiejun
如需和我们交流可后台回复“进群”加社群
以上就是关于【对话汪德发:我可以被讨厌,也可以被喜欢】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新华娱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ynd.com/76156.html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华娱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新华娱乐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